-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心理问题也呈增多趋势。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就业认知有偏差、情绪调节能力弱、从众攀比心理
作祟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认知教育不完善、心理辅导不系
统、就业指导不到位。因此,应进一步采取加强学生认知教育、构建
长效的心理辅导机制、丰富就业指导内容等对策,来较好解决大学生
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辅导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
万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
家庭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事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
脆弱。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若能持
续并及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突出问题,高水平开展就业心理指导,
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谓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拥有更多就业、择业机
会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部分大学生
出现就业心理问题。虽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是健康
第1页共9页
的、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素质相对稳定,也存一些问题,突出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认知有偏差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评价、工作岗位、就业环境等判断不
清晰,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就业选择,产生多种就业心
理问题。第一,就业期望较高。部分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
起点的“三高”工作,就业期望和自我评价较高,有时就业取向脱离
现实,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1],
给其就业带来障碍,造成信心受挫。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一些学习成
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身上。第二,自我认识过低。部分大学生缺
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长期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自我感觉不能达
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求职中,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特别是遇到多
次求职挫折后,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
农村大学生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三,就业心态消极。部分大学生
存在严重的“等、靠、要”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持有“就业靠的是关
系,不是能力”的错误认识,缺乏就业主动性或参与就业竞争的心理
准备,而是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大城市学生中。
(二)情绪调节能力弱
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心理压
力较大,心态不够平和,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就业情绪和问题,影响其
顺利就业。第一,焦虑心理。这是毕业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绪心理。
毕业前,很多大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工
第2页共9页
作与升学等矛盾,常常难以取舍,表现出过度焦虑[1],精神上紧张
烦躁、心神不宁,特别是在择业遭受挫折后,焦虑心理更加严重。而
这种焦虑心理如不能及时化解和调适,则会给学生求职带来很多不必
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第二,抑郁心理。这是危害比较严重
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择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
增强,所遭受的挫折也增多,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挫折,便出现
不思进取、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沮丧压抑等不良状态,有的甚至会
放弃努力,自暴自弃。第三,偏执情绪。有的毕业生把其他同学找到
待遇好、工资高的工作岗位认为其“走后门,有关系”,不以积极的
态度去争取,情愿失业也不就业,偏执地去追求所谓的“就业公平”;
有的毕业生不根据自身条件、工作岗位要求等情况,及时调整就业目
标,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偏执地追求较高工资标准;有的毕业生无视
其所学专业性质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坚持岗位偏离专业就不就业,偏
执地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些不良心理现象,必然减少他们的
就业机会。
(三)从众攀比心理作祟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择业局限在某些工作岗
位,与同学攀比就业岗位,陈旧的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错失了很多就
业良机。其中,一些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缺乏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