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助产专业可行资料 .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增设高职助产专业可行性调查报告

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由于母婴安全需要,我国卫生部规定没有条件

14000

的医院不能接生,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而国外助产士与产妇的比例达到

1100018-110

∶,助产士与产科病床之比为∶∶,我国助产专业现有人数远不能达到国际卫

生组织规定的产妇与助产士之比。在卫生部颁发的《2005-2010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

“”

要》中强调,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了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

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然而,有着百年教育历史的助产专业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

的足够重视,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

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又附属于护理学,助产士的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护士职称,这与国际

助产士联盟提倡的各国助产专业应独立立法的建议及北欧等国独立管理助产专业的体系有

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助产专业历史背景和现状,对如何加强高职高专助产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

英国有60所院校、澳大利亚有19所院校、美国有27所院校提供助产术课程。如果按照各

国生育妇女人口比例计算,我国高等助产专业教育比例远不及上述各国,而且办学层次滞后。

德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芬兰等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有的已到博士水平。

31

香港地区及国外助产教育多数是在学习护理普通学科制年后再学习年的助产专业课程。

3

如瑞典的助产学教育是由瑞典大学或大学学院提供的一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需完成年护

理本科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申请并完成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

二、国内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助产士的专业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在全国各大医院中调查均发现,有部分医院是

由护士改行经过老助产士传帮带后从事助产工作的;20世纪末许多沿海城市的卫生类中等

专业学校因各种因素停止招收助产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预计到2015

年,我国助产士的需求量将达35万。当前,我国助产士尚未加入国际助产联盟(ICM),我

国助产领域没有形成全程一对一管理模式,对孕产妇健康保健及相关产前教育达不到目前国

际化标准,因此,培养我国高素质的助产士是卫生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1.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健全。自上世纪70

年代以后,中专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进入21世纪后,国内高级护

理教育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小部分高校或升格中的中专学校开始在原有中专助产办学的基础

上尝试高级助产士的培养,三年制高级助产大专、五年制高职助产的教育开始起步。据教育

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招生计划网络查询资料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78

所院校招生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学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约50人。目前,全国大专层次的高

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

衡,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2.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有关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这方

面的学术研究报道不多,供从业者借鉴学习的文献少,国家及医学界对助产教育的重视程度

也尚存不足。唐玲曾报道,在2005年国内开设大专助产专业的仅有天津高等医专等4~5

所高校,全国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2006年程瑞峰等报道,国家对高职助产专业的

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

系。此外,在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我国尚未实行助产士注册制度。这些都是

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根本原因。

3.业内已有发展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国际理念认为助产士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接

生护

文档评论(0)

137****97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