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0 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0 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0诗词鉴赏

(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

2.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群童抱茅雨水2.①“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②“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题干“穿竹林而去”可知,定位到第②段,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故第①空可填:群童抱茅;

结合题干“娇儿”“连绵的”可定位到第③段,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当时的处境非常窘迫,连绵的大雨更显凄凉。故第②空可填:雨水。

2.本题考查情感赏析。

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大风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卷”走“三重茅”,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三重”是虚指,写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一方面,侧面写出了风的大,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非常在意被卷走的茅草,诗人如此在意是因为生活非常穷困,物质上比较拮据,由此可知“三重”极言当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凄惨、悲凉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惨状,战况惨烈,民不聊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百姓的担忧。

“千万”是虚指,写出了广厦之多,诗人希望有多多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们,让他们有一个能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个人崇高的理想。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知,诗人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概括作答。

3.(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下第①后上②永崇③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④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①下第:落第,未考中。②上:上书。③永崇:指长安。④芙蓉:荷花,莲花。

作者借用某个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情志,于是这个事物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芙蓉”(即荷花)自喻,借写芙蓉生在秋江上,不怨东风(春风)不来,未得和百花一齐开放,来表现自己科举落第后的怀才不遇和虽遭挫折却乐观豁达的胸襟。这里的“芙蓉”不仅是作者高洁情操的写照,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品格的坚守,即使面对逆境也不失风骨,不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自我肯定的人生态度。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