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三问式”文本细读探究
摘要: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课前至关重要的备课环节之一,也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基石。文本细读究竟读什么、怎么读、从什么角度读是很多教师存在疑惑的问题。“三问式”文本细读能逐一解决上述问题,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确定文本细读的内容,再现文本细读的步骤,探寻文本细读的角度,发挥阅读教学的最高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三问式;语文阅读;核心素养
文本细读是语义分析的重要方法,其关键是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揣摩与理解,非常契合语文学习的目标及过程。就语文教学而言,文本细读是一种必要且适合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师课前至关重要的备课环节与开展教学的初始环节。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文本细读?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探究如何开展“三问式”文本细读教学——“读什么”“怎么读”“以什么角度读”。
一、文本细读“读什么”
(一)反复读课文
细读是指反复读。上课前,教师应对课文进行熟读。《“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思考以下问题:雨果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文中的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品质?为什么要塑造这一船长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教师就能够对课文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疑问,再从疑问到思考,最终从思考回归理解。
(二)读作者
“读作者”的含义既有对作者的了解,还有对创作背景的涉及以及对作者相关著作的研读。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作者特定的心境下完成的。当教师细读文本时,一定少不了对创作者的研读。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维克多·雨果,中文版首次刊发于《小小说》1985年第一期,译者章汉钧。文中细腻的笔法、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及蕴含的温情深深地吸引与打动了读者。
(三)读相关资料
要想走进一篇文章,阅读者不仅要读作者的语言,更要搜集相关资料,把文章读通、读透。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出发点,大量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备无患,游刃有余。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经典童话之前,曾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细读尝试。她的细读是把这篇经典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等。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将课文和叶君健的原译文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最后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由此可见,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是多么重要。
教师可以从教学期刊上借鉴他人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也可以从名师的教学实录中学习名师对教材的安排与处理,还可以从身边同行的课堂上移植自己所需的内容。在对《“诺曼底号”遇难记》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就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入手,从教育者的角度再次走进文本。笔者曾在一篇教学设计中找到灵感——“从画面入手,感受人物的品质”。这一设计启发笔者进行再读,并对文章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发现了文中隐含的诸多变化:从事件的角度来看,文章的画面可以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看,文章的画面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怒喝放艇、维持秩序、沉入海底的场景;如果从船上乘客的角度来看,可以是遇险惊慌、抢艇推搡、有序逃离等场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脑海中就会有不同的画面,而这些画面都能从侧面体现船长的品质。这些都是细读过程中新的收獲。
二、文本细读“怎么读”
(一)抓住主旨
首先,教师要正确把握文章主旨,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在进行《“诺曼底号”遇难记》文本初读时,笔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因为这就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同时也是课后的思考题。之后,笔者从单元语文要素入手,进行了文本再读。所以,在进行文本细读时,重要的是从文章主旨出发,找到细读的“根”。
(二)咬文嚼字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地读?这就需要回到文本细读的概念上——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细读的“本”。细读文本,就是要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有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多读几遍后,笔者产生了如下疑问:如果由我们来写这段对话,先把船长的“命令”放到最前面行不行?作者没写船长先下命令,而是写船长先问了一些问题。作者这样写,能帮助我们发现与思考船长在混乱的情况下先想到的事物——炉子、火、机器。船长问完了炉子、火、机器,还询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