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类和健康效应.pptVIP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类和健康效应.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类和健康效应环工0802张晶环工0802库培佳

概念1来源2分类3健康效应4

大气颗粒物指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概念大气中含有大量固体或液体的悬浮粒子,这些悬浮粒子与承载它们的空气介质〔气体组分〕一起组成

天然来源人为来源地球外表岩石土壤风化产物森林火灾排放土壤尘、火山灰海盐粒子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燃料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煤烟、飞灰等各种工业过程所排放的原料和产品微粒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在一定条件转化硫酸盐粒子

俄罗斯大火

大气中含有大量固体或液体的悬浮粒子,这些悬浮粒子与承载它们的空气介质

〔气体组分〕一起组成大气气溶胶体系,其中,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颗粒物。返回

火力发电厂

金属冶炼厂

存在形态组成来源粒径液态颗粒物固态颗粒物液固混合物无机颗粒物有机颗粒物天然来源颗粒物人为来源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100um)降尘(10~100um)可吸入颗粒物(10um)呼吸性颗粒物(4um)形成方式一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粒径

雾烟炱、粉尘雾烟雾烟尘

无机颗粒物硫酸及硫酸盐颗粒物、硝酸及硝酸盐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和稀有金属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烷烃、烯烃、芳烃、和多环芳烃、亚硝酸胺、氮杂环类、环酮、醌类、酚类和酸类等物质的颗粒物

天然和人为过程排放的颗粒物一次颗粒物相互反响或由天然、人为过程排放NOX、H2S、NH3和碳氢化合物等气体相互发生物理、化学和光化学反响所产生的颗粒物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

健康?威胁!!

1.对呼吸道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颗粒物含有有毒物质,外表吸附有毒气体和有毒金属及化合物刺激腐蚀呼吸道呼吸道防御机能降低,使呼吸道发病率升高

2.对肺细胞的腐蚀和损伤。引起肺气肿、肺水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肺泡细胞和其他种类的肺细胞产生刺激、腐蚀、破坏作用动物实验,一次注入大量城市颗粒物悬液

3.诱发心血管病粒径为0.01~5μm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最大,它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沉积于肺泡壁,引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因肺气肿而有大量的肺泡受损害,会导致肺性高血压和肺心病。

4.1免疫毒性颗粒物具有免疫毒性,可引起抗体免疫功能下降。居民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道患病率和呼吸道疾病有关病症如咳嗽、咳痰、气急的出现率增加。动物实验也证明,颗粒物对局部淋巴结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可增加动物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导致肺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颗粒物粒径愈小,其免疫毒性和肺毒性愈大。

4.2间接毒性作用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弱太阳辐射强度,能吸收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强度。波长290~315nm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作用。此外,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故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伤楼病和一些借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如扁桃体炎)的发病率增高。

4.3遗传毒性作用遗传毒性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致癌变作用肺癌发病率与颗粒物污染成正比

5.其他危害1、颗粒物还能刺激眼睛,使结膜炎等眼病的发病率增加。2、颗粒物还可通过饮食进人人体,造成对健康的危害。3、颗粒物的严重污染还能恶化生活卫生条件,影响室内开窗换气和室外晾晒衣服。

参考文献[1]孟紫强.环境毒理学根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2]齐文启.环境监测新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9[3]夏立江.环境化学.北京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67[4]傅国伟.环境工程手册环境规划卷.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76

Thankyou

文档评论(0)

寒傲似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1104010000026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