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第3讲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docVIP

通史版2025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第3讲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第3讲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eq\a\vs4\al(学问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形成

(1)背景

①经济上:甲午斗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②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很多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各派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前提下的改良救国方案均遭失败)。

③思想上:“西学东渐”,国人的思想得到启蒙。

④革命实践: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受近代西方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2)过程

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见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全部,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全部,由国民共享。

eq\a\vs4\al()

三民主义的特点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见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摘自《孙中山全集》

核心论点:(1)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向西方学习。

(2)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借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共和体制。

(4)评价

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5)实践

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2.发展

(1)标记: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同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

eq\a\vs4\al(学问点二新文化运动)

背景

政治

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

兴起

标记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中心

北京高校

指导思想

(前期)民主和科学

内容

前期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起先宣扬马克思主义

影响

进步性

(1)是一次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起先在中国传播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忱空前高涨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盘否定和全盘确定的片面性

eq\a\vs4\al()

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文化的看法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地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推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须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为怪。

——资中筠

核心论点:(1)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旧文化不是完全彻底的抛弃,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取其精华而用。

(2)时代背景确定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提倡的反封建的言辞激烈。

eq\a\vs4\al(学问点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成功》《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号召中国人民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

(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起先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2)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绽开了问题与主义的探讨,1920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8****705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优质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