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5篇 .pdfVIP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5篇 .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5篇

第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入

出示主题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她买了多少苹果呢?

(师板书:千克)你还发现了哪些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板书:

克)表示物体的轻重要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

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主题图上的生活事

例紧扣教学内容克和千克,导入直接]

二、感受1克

1、猜1克的物体(1)猜你认为是1克的物体

小朋友,那一克到底有多重呢,(板书:1克)你觉得生活中哪些

物体的质量可能会是一克呢?请5-6人猜(2)掂一角的硬币

那你们猜的物体到底会不会是一克呢?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

一个质量大约是一克的物品,请小朋友拿出一角硬币掂掂看,(3)说

感受并判断同学猜出的物品是否是1克

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现在让我们来判断一下你

们猜的物品中哪些物体是1克,哪些物体不会是1克,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估计生活中一克重的物体

2、感受10克

那你觉得这一袋沙子的质量会是1克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

认为的?那小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它可能会是几克

呢?请3-4人说一说。

这一小袋沙子的质量正好是10克,现在再来掂掂看,感受一下10

克的质量。

……

案例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

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

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

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

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

应该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

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课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的

情境生活化后,还必须进行一番数学化的深加工,使生活情境具备清

晰而生动的数学教学意义。

让每个同学猜一猜生活中1克的物体,虽然很难,但可以激发学

生的兴趣,“掂一掂”1角的硬币让学生知道克是很轻的质量单位,在

往后的生活中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参照物来比较。通过再次猜一猜,

学生猜的接近1克,这也说明学生有所感受。猜一猜、称一称身边哪

些物体的重量是1千克,感受1千克的真实重量,这些看似简单的生

活现象,但学生对这些信息都有浓浓的感情色彩,这样的生活经验是

学生熟悉而又特别感兴趣的,这样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容易

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让课堂充满

生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

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

础之上。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

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

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

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

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

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

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

掂量、去感受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500克、1千克的物品。

通过大量的操作,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

步发展到用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

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

在“1个1角硬币重1克”、“两袋沙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

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

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学生掂了1克的硬币,10

克、100克、200克、500克、以及1千克的重,还

文档评论(0)

177****97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