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广东省广州市南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广州市南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异托邦》以问题内中心,梳理了现代法治思想家对于法治问题的论述,作者对于现代法治构建过程中的困难有着清醒的觉知,并以此为动力积极构建一种勾连古典与现代的法治思想谱系。

“法治即规则之治”。这一维度的梳理指向的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19世纪以来,为了追求法律的科学性,实证主义者主张将法律与道德分离。虽然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只有现代西方社会,出现了由具备专业素养的官员、专家、议会组织构成的政治机构,以宪法为核心的成文法体系以及具有所谓·形式理性’特征的司法过程”,然而,在“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灵魂”的现代社会中,实证法逐渐失去了对于价值和道德问题的追问与反思能力,“规则之治”变为“法律就是法律”,最终在二战德国纳粹的统治中展示了极端的残暴、惨痛的教训与现实的难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法律实证主义将法律与道德分离是否恰当?

作者相信,现代法治要以对于共同体的道德归属和价值认同为基础。“现代法治建设,一方面需要建基于道德情感之上的法律;另一方面需要人对团体、对团体价值、对团体法律的认同”。这种相信,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价值认同,即使面对不可逆转的时间流逝,或者不同时代的价值观更替,依然会得到传承。

(摘编自王婧《构建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现代法治——读异托邦:现代法治思想之光》)

材料二:

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辩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法治文化只有扎根于民俗文化的土壤,根植于民俗文化的现有秩序,才能完成自下而上的对社会秩序的规制,才能减少法治文化推行的阻力。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要以法治文化取代乡村中的民俗文化,而是要为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搭建好平台,以便其进行更好地融合。

当前现代法治在民俗性较强的地区依然不可避免遭遇到困境。首先,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内涵存在异质性。现代法治文化来源于西方文明,以人为本、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是现代法治文化的重要内涵。而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尊卑以及宗族等价值理念。其次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根基于市场经济,是一种规则分明的理性文化;而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所形成的民俗习惯维持着群体成员的社会秩序,淡化了法治文化中对个体权利的维护。再次,争议的解决机制不同。法治文化之下的争议解决有一套确定的规则与原则,特别强调争议处理中的程序正当与透明。而民俗文化恰好相反,在本土化的生活当中,民俗习惯已经内化成为人的心理结构,成为解决纠纷的尺度。

钱穆先生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现代法治作为规则之治,是现代文明国家治理的最佳选择;而民俗文化作为连接乡村成员朴素情感的内在动力,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共有的规范功能以及对“集体意志”的承认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价值基础;以民俗文化对法治文化进行补充能够自下而上地传播法治理念,以法治文化引导民俗文化能够加强乡村民众权益的保障,两者的融合既有价值基础又有正当性。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中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路径的提出,既是对现代文明成果的有益借鉴,又是乡村熟人社会特殊要求的体现。

(摘编自梁阿敏《文化融合的可能路径——基于乡村振兴场域下法治与民俗的互动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托邦》作者要构建现代与古典互相勾连的法治思想谱系,其动力源自其对现代法治构建过程中的困难有着清醒的认知。

B.实证主义者追求法律科学性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