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pdfVIP

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pdf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年第3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24

(总第181期)JOURNALOFF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SerialNo.181

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林志炳吴志煌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ꎬ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ꎬ而利用人工智能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

重要途径之一ꎮ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加速资源消耗ꎬ导致碳排放的增长ꎬ这表明人工智能与碳排放之间

的关系具有复杂性ꎬ对其进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ꎮ因此ꎬ构建数理模型反映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影响ꎬ并采

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呈现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ꎮ同时ꎬ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人工智能助力减

排的路径进行检验ꎮ数理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ꎬ当人工智能发展到高智能阶段ꎬ将促进碳减排ꎮ而当人工

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时期ꎬ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ꎮ实证结果表明:(1)省际碳排放之间存

在空间正相关性ꎮ(2)当前人工智能对碳排放存在非线性影响ꎬ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促进—抑

制—促进的三阶段影响ꎬ稳健性检验结果仍支持这一结论ꎮ(3)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第三阶段促进影响主

要体现在东部地区ꎬ阶段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时期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呈现非线性ꎮ(4)中介效应

模型显示ꎬ人工智能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减少了碳排放ꎬ且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效果优于清洁能源技术ꎮ

关键词:人工智能ꎻ碳排放ꎻ汉密尔顿函数ꎻ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ꎻ中介效应

---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321(2024)03004713

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既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ꎬ也对环境气候产生了负面影响ꎬ以化石能源为

主的高碳增长态势ꎬ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ꎮ1970—2019年ꎬ我国碳排放量从7.7亿吨增长到了

101.8亿吨ꎬ大量碳排放不仅导致了温室效应ꎬ甚至可能引发极端气候现象以及其他连锁现象ꎮ新一

轮的能源技术革命开始对传统能源发出挑战ꎬ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旋律ꎮ2016年ꎬ中国率先签署

«巴黎协定»ꎬ承诺与全球各国一起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更明

确提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ꎮ积极应对气候变化ꎬ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ꎬ也是作为

能源消耗大国的责任和担当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ꎬ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ꎬ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ꎮ人工智能在降碳

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ꎬ涵盖能源生产与利用、创新技术和机制、模式优化升级以及生态碳汇

等路径ꎮ实际上ꎬ“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ꎬ就是走技术密集型发展的道路ꎬ而人工智能除了直接应用

于碳减排外ꎬ更能和具体行业、领域结合ꎬ通过绿色创新达到减排的目的ꎮ

然而人工智能本身的应用ꎬ包括数据中心的建立、系统的使用和模型的训练ꎬ都会加剧资源的消

耗ꎬ导致碳排放增长ꎮ此外ꎬ技术进步也会引致更多的能源消费和产生更大的需求ꎬ从而对碳排放产

--

收稿日期:202310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内生网络效应的供应链低碳技术共享与激励机制研究”(23BGL005)

作者简介:林志炳ꎬ男ꎬ福建泉州人ꎬ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ꎬ博士ꎬlinzhib@fzu.edu.cnꎻ

吴志煌ꎬ男ꎬ福建仙游人ꎬ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ꎬ1666065441@qq.comꎮ

①杨解君:«实现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径»ꎬ«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ꎮ

47

文档评论(0)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