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篇1
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赖声川的创意学》,正如上一次承诺的那样。
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工作,本来就违背了人类富有创造力的天性,其效率也是很低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发现,这种模式在未来将会处于劣势。在发展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将发生质变的现在,我们的时代正在呼唤创新的活水,创意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艺术创作,但赖声川提出的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适用的。这本书也和其他讲创新的书不同,它讲到了创新的本质,而不只是一些表面的“术”。
在欣赏一幅油画,一段文字,一首音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突然被感动,跨越时空界限,和艺术家的心灵产生共鸣?我们会被作品打动,就说明我们还是有创造力的种子的。因为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就是和潜意识发生了短暂的连结。
然而艺术家们为什么能把这种感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是他们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吗?
那是因为艺术家们没有把自己内心的声音淹没在生活里,他们始终倾听着。他们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万物,不被脑海里固有的偏见和定义所束缚。他们以真诚和开放的心对待自己和世界,潜意识便会以源源不断的创意回报他们。
创造力就深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需要自己由内打破蛋壳——破除定义的束缚,摆脱麻木的心灵,把自己交给缪斯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的灵感女神),而不是坐等她降临。
打破蛋壳需要智慧的助力,然而什么是智慧?
书中的定义是——从整体视角出发,看到万物之间复杂的联系。也就是“宏观视角”,“目光高远”,“心胸宽广”。不把自己局限在狭隘的观念里。
又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狭隘?赖声川提出了“创意三毒”——模糊的动机,经验的束缚,僵化的习性。
首先,我们积累什么,就会产出什么。只积累一个领域的知识,在这万物相互连结的宇宙里,自然没法擦出什么创意的火花。而且那些知识本来就是一种限制——它告诉你这个定理是对的,其他不符合这个定理的都是错的,然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一个人很难去判断绝对的对错。站在不同的角度,原来错的答案又是对的。这就是经验的束缚。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只偏好这方面的知识?只坚持这样的道理?这便是习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习惯、思维惯性。
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习性?是因为过去经验的影响吗?此时就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追根溯源,探究它是由怎样的“因”,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果”?
怎样打破习性的魔咒?正如改掉坏习惯一样,最好的武器便是强烈的动机。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创作,明确坚定不移的目标,走在路上就不会迷茫,不会重新掉进习性的怪圈。
“三毒”是可以转换成“三智慧”——如是观、因果观、世界观的。
如是观便是不加偏见地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但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除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我们总会被预先概念束缚。这就需要我们暂时放下主观的自我,在定义一个事物之前,尽可先觉察它,看到这事物的无限可能,创意就会不绝而来。
因果观便是不断推导事物的前因后果,由表象深入本质。你会发现事物很多时候都是彼此关联的,一件事物的果,可能是另一个事物的因。你会越来越多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碰撞出更好的创意;作品也会由此获得衍生与深度。
世界观是我们看世界的观点,也是我们行动的动机所在。虽说保持对不确定性的开放很重要,但过度的不确定会造成散漫和混乱。没有体现某种世界观的作品,也没有什么灵魂,只是新奇点子的堆砌而已。要建立世界观,首先就要思考。
以如是观保持开放,以因果观看到联系,以世界观稳定方向,这不光是创意人的课题,也是我们所有人本来就不可避免要面对的课题。艺术家本身就是艺术品,他的作品只不过是他的延伸。
后面的章节是讲创作的结构技巧的,由于这类技巧更常被人提及,因此不再赘述。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篇2
这几天昆明进入了阴冷的冬天,阳光明媚时有太多诱惑,只有阴冷天最适合读书。这本创意学放在手边多日,刚刚读完。
买并读这本书和创意没什么关系。想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和创意搭上一点边界的地方,也就是对指定性命题生拉硬拽攒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时候。严格地说,那算不上创意,只是将就材料做菜而矣。也有过一段做主编的工作勉强搭边,对一个个选题思考新的角度,力求新瓶装旧酒也能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但这个工作还是算不上创意工作,因为有些命题本真就是错的,对一个错误的`问题去思索正确答案,应该算可笑的创意吧。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改造自我的需要吧。书的最后一页提到了这一点作用恰恰适用于我。
有很多收获。书中有大量的话我想抄录并引用。但是写这篇读后感我还是决定合上书不再打开。想引用的动机应该是对观点及表述完全赞同但因没有消化还不能自如复制。给自己一个自由消化的过程吧。
还是从创意说起。生活里有过这样的时候,就是由某些外因引起,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