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苏轼《临江仙》.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书法:苏轼《临江仙》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

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

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经常愤恨这个躯

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

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

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

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

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

(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

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

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

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

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

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现存

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

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

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

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

《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

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

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赏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

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

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

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

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

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

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

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

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

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下片

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

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

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

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

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

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

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

于海”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

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

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

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

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

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

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

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

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

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

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

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

文档评论(0)

177****7360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专学生

认证主体宁夏三科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500MABW4P8P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