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测量活动 形成度量概念 培养学生量感.doc

经历测量活动 形成度量概念 培养学生量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历测量活动形成度量概念培养学生量感

摘要: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作为一种数学直觉是很抽象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量感的培养不是给出标准计量单位后用标准量进行测量,而是要让学生识别“量”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量感更多地体现为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合适度量单位下的数量多少有比较准确的感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建立标准度量单位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标准表象对物体长度进行估测,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提高估测准确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度量量感体验估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量感列为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结合教材体系和学生日常生活,小学阶段量感的培养主要可以从长度、时间、质量、面积等方面入手。对量的刻画抓住本质就是看可测物体中含有几个标准度量单位。为了让学生能够较为精准地判断可测物体量的多少,在每个维度的新课中对标准单位的建构是必不可少的。

以计量单位的教学为例,“认识厘米”是在学生通过视觉比较物体长短,初步形成长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厘米”是图形测量中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度量单位,“认识厘米”的本质是理解长度的含义(即所包含的长度单位的个数),并能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相关物体的长度。它也是进一步认识“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重要基础。根据课标要求,度量的起始课应让学生先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建立和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度量的“单位标准”。先认识“1厘米”,建立表象,再帮助学生理解度量的本质,培养量感、空间观念等数学核心素养。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创设现实情境,让量感的培养获得兴趣点

学会度量的前提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其认识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课标在第一学段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课标要求,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课桌的长,再通过提问“同样都是测量课桌的长度,为什么他们所得到的数量都不相同?”,让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当老师提出测量课桌长边的长度后,学生会根据已有经验很自然地使用尺子来测量并且很难想到可以借助其他的测量工具例如书本、铅笔等。“量课桌”这一

环节设置并不能引发学生的内在测量需求。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改动了这一环节,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导入新课。

【片段1】课始播放视频《阿福的新衣》

师:师傅用手给阿福量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身长三拃,徒弟也认真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却太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为什么阿福的衣服会小?”

生:师傅的手比徒弟的手大,所以师傅的三拃比徒弟的三拃大。

师:师傅和徒弟手掌大小不一样,所以各自一拃的长短不一样。有什么好方法让顾客们穿上适合他们尺寸的衣服?

生:师傅用自己的手量衣服,所以做衣服也应该由师傅来做。

师:这个方法只能解决阿福的问题。

生:每个人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要用手量,应该用标准的尺子量,才不会出差错。

教师小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选择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体会到度量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的麻烦,感悟统一标准度量单位的重要性。通过故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发其认知冲突。在学生的讨论思辨中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呼之欲出,使量感的培养悄然发生。

二、构建直观模型,让量感的培养获得支撑点

概念的教学难在概念抽象上,要想使抽象的长度单位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重中之重。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长度单位本身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何在学生脑海里建立“1厘米的单位表象”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增强体验和感知。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等操作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经历、去体验,把本来抽象的度量单位具象化、生活化、丰富化,帮助学生强化感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1厘米有多长。

【片段2】

1.借助小棒,初步感知1厘米长度

师:仔细观察,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

生:比较短。

教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板书)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比画1厘米有多长。(教师示范)

儿歌配合手势:张开小手,变出孔雀,孔雀张嘴,1厘米小棒站进来,小嘴不动,小棒出来,这就是1厘米。

师:1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