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pdf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

第1节物质的构成

分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初中学生刚接触的微观世

界,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分子的特点。本节课力争在引入、类比等方面加强学

生对分子的认识,由宏观现象的观察进入微观世界,再由微观世界走出宏观

世界是这门课的一条教学路线。

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在设计上安排了一课时。课上完感觉学生对于

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是不很到位,所以觉得还是应该安排两个课时比较合适。

第一课时可以讲分子的认识和分子的质量体积较小及分子间存在空隙。第二

课时可以讲分子是不停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如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用一杯水让学生思考

不停的分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来进行猜想。通过蔗糖在不同情形下的观察

引入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通过数据的说明来得以体现,而分子之间有空

隙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现象引起思考,再用黄豆和芝麻的混合来体现分子之间

有空隙。

第2节质量的测量

在质量的测量中学生经常会发生一些错误,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分

析原因。

1、测量前的调节:将天平放平后,移动游码到零刻度线,并调

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的调节:左物右码,通过加减祛码并移动游码式天平平衡。

注意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3、如果测量前没有将游码归零,则测量结果要偏大,应将测量结果减

去游码没有归零的读数。

4、如果测量时将物体和祛码放反了位置,测量结果也偏大,应将祛码

质量减去游码读数。

5、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生锈或粘上污迹使祛码偏重,则测量结

果偏小。

6、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磨损使质量偏小,才测量结果就要偏大。

第3节物质的密度

总的教学思路:

一、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

主地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

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

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

学习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

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

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

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

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

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

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

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

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

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

这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

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

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

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

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

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做强调,否则难点集中,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

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

文档评论(0)

186****22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