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西方文明之偏见.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论文题目:浅谈对西方文明之偏见

——之中西方之所谓“个人主义”

学院:国际法学院

专业:法学专业

班级:10级实验班

姓名:李玉雪

学号:2010301036

李玉雪2010301036国经实验班

-2-

浅谈对西方文明之偏见

——之中西方之所谓“个人主义”

诚如丛日云教授所言,谈及西方文明,大凡是尚有思想之中国人,其感情不

可谓不复杂,不可谓不纠结。

历史是回忆最好的见证人。炎黄子孙对西方文明之情感,经历了所谓“天朝

上国”之鄙夷不屑,罹患了被动挨打后的“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之屈辱,消

弭了曾经的“新文化运动”的狂热追捧,时至今日,吾辈学子仍然不能肯定我们

眼中的西方是否真实,我们心中的西方文明是否客观。

当世界日益开放,文明日益融合,思想日益多元,我们不再以绝对的眼光,

绝对的口吻去评述中西文明的功过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深入人

心,但精华与糟粕之区分又给我们提供了滋生“偏见”之温床。

论及“文明之偏见”,国内学者专家更多地是关注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或批

驳或指责西方世界在无视中国国情与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对中国的态度的“傲慢与

偏见”,毋庸置疑,西方对中国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实际存在的偏见使此种

批评与愤慨无可厚非,而立足现实的合理建议与意见也不乏其可取之处。但是,

相反地,我们是否在无形中对西方文明采取了同样的片面的态度?

偏见生于主观,主观由于思想。不可否认部分的西方媒体和个人是出于某种

“故意”而刻意地制造了偏见,但更多的西方人是出于对中国的不了解,对历史

的不明确等客观原因而产生了主观的偏见。既然如此,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华夏

儿女是否也会在某种潜在思想影响之下不知不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来观察西方

文明?

从老师有一句话:“一个文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去认识外来文明的东

西。”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姑且不论它究竟是三千五百年还是五

千年的问题——个人认为,时间的长短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文明优劣的标准,它

只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再者说,历史终究是过去,我们不能一味的效仿鲁迅

笔下的阿Q,对此问题并无深究,遂言尽于此。——我们不可避免地将受到中华

文明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西文明所倡导的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后,面对孰是孰非的问题,难保我们不会受到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

丛日云老师多次强调过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即为个人主义,显然,作为西方

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思想与我们所接受的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

是背道而驰。在毛梅兰老师的文章中,她曾写到过“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以

集体主义为导向···崇尚大公无私,破私立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国的传

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体系···由于

家国同构,‘没有家何以为国,没有国何以为家’的观念根深蒂固···弘扬的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提倡的是‘国家兴亡,匹夫

1

有责’。”,因此,当我们面对西方文明的“个人主义“思想时,部分人就难以

理解与接受了。

西方文明中所谓个人主义思想,实际上可以用康德的一句名言——这样行动,

2

无论是对你自己或对别的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当作工具。—

1引引自毛梅兰自毛梅兰教授教授《《由由一词想到的》

2引自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唐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李玉雪2010301036国经实验班

-3-

—来阐释,概括的说,即“人为目的”。它绝不等同我们以为的“利己主义”,而

是要求把人作为目的,而非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和

文档评论(0)

199****2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学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