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doc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1.(10分)默写。

(1)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2),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蝉则千转不穷,。(吴均《与朱元思书》)

(4)小文在翻看自己游玩的照片时发现了一张意境开阔的风景照,他想到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不由得希望能继续游历祖国的山水。

2.(14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送陈经秀才序(节选)

欧阳修

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

(1)【甲】诗作者是(人名),【乙】文作者陶弘景是(朝代)思想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四时俱备

②登高顾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列对丙文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不会感到身体劳累,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B.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C.却不会感到身体的劳累,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D.所以不会感到身体疲劳,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5)从描写景物看,【甲】诗选择了①“”“”、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乙】文末提到了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②、等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句子③“”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