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教学 第3单元 12石钟山记.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教学 第3单元 12石钟山记.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同为游记,但写作上各有特色,说说两文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1)表现手法上:相同之处是两文都是借记游来抒发议论,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重在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不同的是《游》文先记游山,后发议论;《石》文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慨。(2)结构上:相同之处是两文都有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特点。不同的是《游》文由记叙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先叙后议,叙为议设下伏笔,议与叙相互照应;《石》文由议论、记叙、再议论三部分组成,以议援疑,以叙释疑,最后又以议表明见解。拓展阅读?文化传承【主题阅读】探求真知苏轼为弄清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亲自游访石钟山,不怕困难,实地考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分析判断,进而弄清原因。他敢于怀疑,敢于对古人的说法进行批判,不主观臆断,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探究事实,注重调查的求实精神是值得我们记取的。【品·国学】(1)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班固(2)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管仲(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4)愿闻显据,以核理实。 ——祖冲之(5)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华罗庚我来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撷·素材】创新让工作更快乐——“时代楷模”张黎明改革开放42年,电力人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张黎明虽然学历不高,却是个爱学习、善钻研的有心人,工作中他总是随身携带螺丝刀、小剪刀等,一有创意点子就着手试验。“急修BOOK箱”就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并成为抢修专业的必备装备,在天津电力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工作场所更是张黎明的创新阵地。在长年的抢修工作中张黎明发现,更换变压器保险时,抢修人员“全副武装”登杆操作,几处操作下来,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张黎明反复思考试验,对刀闸进行优化改造,利用物理学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让抢修队员不用爬电杆,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并得到推广应用,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减少因停电带来的损失300多万元人民币。经过反复实践,“三防凉帽”“孪生卡”“绝缘操作杆”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开展了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40多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作室还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创新工作坊,培养出了更多肯钻研、爱创新的“蓝领创客”。2018年,张黎明被中宣部光荣地授予了“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新的起点加快了张黎明前进的脚步,张黎明说:“我只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也正是这支劳动者大军用勤劳和智慧托举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将和我的队友们一起,以更优质的服务、更精湛的技术,干好服务队,黎明再出发!”【延伸阅读】探索与美冼鼎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二者南辕北辙。其实艺术创作和科学创造是有共性的,有共性就可以来比较。比较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就是科学和艺术的比较美学。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探索,探索与美也有密切关系。在科学领域里,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了大爆炸、混沌等新的词句。直到不久前,讨论宇宙的起源和大小似乎还只是哲学家的专利,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到了六十年代,科学家直接得到支持大爆炸理论的观察证据。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大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大混乱的结局。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实在。二十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是不是一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恺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就是力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