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关爱研究.docx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关爱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关爱研究

【摘要】离婚、单亲、留守等特殊家庭学生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文章调查、分析了生活在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阐释了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面临的困难,初步摸索出促进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特殊家庭学生走出因家庭因素带来的困境,让他们积极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现代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家庭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离异、寄养、留守、经济困难等特殊家庭。农村的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一老一小”成为留守农村的主力军。这些特殊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性格、情绪及社会性发展受到抑制。据调查,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学生,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1]。

一、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类型及成因

2023年7月,笔者以酒泉市肃州区的农村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了18所农村学校、25所农村幼儿园和3所虽在城区但生源为农村学生的寄宿制初中开展调查,调查包括3岁至16岁各年龄阶段的农村学生。结果显示,上述学校中共有特殊家庭学生302名,占学龄学生总数的11%,较2018年上升4个百分点。从类型来看,离异家庭学生174人,占57.6%;事实无人抚养学生75人,占24.8%;孤儿19人,占6.3%;其他特殊家庭学生34人,占11.3%。结合全国及周边地区相关数据分析,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常见类型及成因如下:

(一)父母离异型家庭

这类家庭分为多种类型。一是夫妻双方因故离婚,孩子由一方单独抚养的家庭。二是女方因缺乏独立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或担心影响重组家庭等因素,不愿抚养孩子,男方为了赚钱选择外出务工,经双方协商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产生了一类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的家庭。三是离异夫妻都不愿抚养孩子,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爷爷奶奶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

由于父母一方亡故,原本美满的家庭破碎,孩子的心灵遭受打击,有部分单亲家长脾气暴躁,视孩子为出气筒,无缘无故地打骂孩子;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缺失了母爱或父爱,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则会过分溺爱孩子。

(三)孤儿家庭及亲情缺失的家庭

孤儿家庭是指学生的父母双双发生意外或因疾病而离世,他们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生活,属于孤儿,只能由民政救助资金维持基本生活。如今,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较大改变,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大棚蔬菜和花卉种植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农田里劳作,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因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只能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农村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这类人群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他们仅能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四)事实无人抚养家庭

这类家庭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夫妻一方因意外或疾病去世后,另一方离家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二是夫妻一方因服刑或其他原因无法正常监护孩子,另外一方与孩子失去联系,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三是夫妻双方因残疾或其他原因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无法真正养育孩子。以上三种情况造成农村事实无人抚养学生的存在。

二、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一)心理问题

1.内心敏感与烦躁。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会有较强的心理波动。农村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波动更突出,他们遇事敏感,容易烦躁,青春期适应能力较差。他们认为关心自己的人少,可以依赖的人少,把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深深埋藏于心底,平时会表现出对外界极度敏感或对小事反应强烈等现象。

2.内心自卑与孤独。由于传统家庭观念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对父母离异的现实不能理解和接受,忌谈、忌问,内心自卑。家庭的破裂使他们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疼爱,心理落差较大。即使走进重组的新家庭,因适应能力的差异,部分孩子易产生孤独心理。使他们因自卑与孤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变成同学眼中的“独行侠”。因此,特殊家庭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2]。

3.内心挫折与厌学。特殊家庭学生因家庭变故,其生理和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内心产生许多困惑,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疏导,短时间内自己又无法调整适应,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挫败感。原有的“家庭幸福感”“学习成功感”荡然无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生活的实际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使他们对周围失去热情,产生失落感,进而有厌学心理。部分离异家庭学生会不思进取,且与相同遭遇的同学抱团取暖而厌学逃课。

4.内心恐惧与逆反。恐惧是特殊家庭学生最容易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的变故给他们的内心带来极大伤害,父母的缺位使他们失去安全感,产生恐惧心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