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得失.pdfVIP

试比较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得失.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比较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得失

7.試比較漢代察舉制與唐代科舉制之得失。

引言:唐代科舉制雖較漢代的察舉制公平,但其亦有不足的地方,反之漢代的察

舉制雖有不足之處,但亦有其優點。

考試科目方面:漢~科目能應當時之需(得)

唐~科目欠缺實用(失)

取士標準方面:漢~取才重德行,但士人德行虛矯

,受薦舉者愛憎影響甚重(失)

唐~較公平客觀(得)

~溫卷制使取才未盡公允(失)

風氣形成方面:漢~風俗純良(得)

唐~文風鼎盛(得)

政權體現方面:漢~政治機會開放,調和文化(得)

唐~政權開放,有助消除融門第(得)

取錄名額方面:漢~例如:歲舉、孝廉充斥仕途(失)

唐~考者人數眾多但官位有限,使仕途擁塞(失)

影響方面:漢~結成朋黨引起東漢黨錮之禍(失)

唐~促成朋黨之爭(失)

結語:從考試科目、取士標準、風氣的形成、政權的體現、取錄的名額、及兩

者的影響六方面可比較出其得失之處。

組員名單:林祖麗、趙淑怡

參考書目:國史縱論(鄭佩華)

中國史析論(呂振基)

兩漢之世實施察舉制作為選舉官員的制度,這時的選舉制雖甚粗疏,卻開後世的

先河;而唐創出科舉制,中國文官制度逐進入科舉時代。科舉考試,更成為此後一千

三百多年的楷模,開創中國公平選士的先河。而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在中國政治制度

方面雖具有輝煌的成就和重大貢獻,但就其本身的運用來說,亦尚有若干缺陷,仍不

免為當時和後世的人所評議。反之漢代的察舉制雖有不足之處,但亦有其優點。

在考試科目方面,漢代察舉制能應當時所需而設,但唐代科舉的科目則有欠實

用。漢察舉之精神在於選賢任能,除一般定期選舉外,大抵隨皇帝之意旨,以應當時

之需,訪求的真才有文有武,如「直言極諫」、「勇猛知兵法者」、「明當世之務習

先聖之術也」、「武猛堪將帥者」等,這種用人唯才的考選方法,在政治上不僅有

「募求」的作用,更使漢代人才輩出,據《文獻通考》所列,就「孝廉」出身的大臣,

西漢有師丹、蕭望之.、京房、鮑宣等;東漢有左雄、荀彧、陳蕃,李膺等,由「賢

良」出身的,在西漢有晁錯、孔光,公孫弘、董仲舒等;東漢有魯丕、荀淑,劉焉等,

可見察舉制下人才輩出。漢室富強之基得以奠定。

然而,唐代所開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諸科,頗能切會實用,拔取真才,但

其後僅重明經、進士二科,明法一科更隨之而廢,流弊因此而生,此因明經科重視

「帖經」,士子對經籍遂極力背誦,久之「試學者以帖字為通經,而不窮意旨」,進士

科則重詩賦創作,久之「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而唯擇浮艷。」明經和進士科皆為文

學性科目,並非為官的學問與實際技能,文學知識成為考試唯一標準後,實用技能便

全被忽視,故唐代後期的官員人才種類減少,社會對實用技能亦有所忽視,如《文獻

通考?選舉考》載時人趙匡謂:「進士者時共貴之,主司褒貶,實在詩賦,故士林鮮國

體之論,其弊一也……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故當官少稱職之吏,其弊三也」,實

指出考試科目的幣病。

在取士標準方面,漢察舉制較受薦舉者的個人愛憎影響,而唐科舉則較公平客

觀。漢代察舉制令地方長官推薦孝廉,在郡國官吏把持州郡察舉制度下,請托舞弊多

有發生,東漢以後,地方官之察舉人才,多憑一己之好惡、貪污而恂怯或依托而虛薦,

鮮能客觀公正,故所舉者多名不符實,遂為當時童謠所譏:「舉秀才,不知書,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足見當時濫舉之弊;而且以「品德」和「資

望」為選才標準,表現出德治主義的觀念,故所舉之人每非政治人才;漢時的孝廉須

由州郡官吏所推薦,達官貴人為要博得孝廉一官,乃極力奉承高官,各人競相仿效,致

造成社會訶諛偽之風。

反之,唐科舉取士挑選嚴密,分科細密,確定從政人員兼備「經」、「史」、

「文學」、知「身」、「言」、「書」、「判」等條件,選人不僅要有德,且要有才,

這在中國政治觀念上是一重大的轉捩點,降至現代仍不失為具有科學精神的方法;此

外,唐代人士初登第多任藩府小職,待其能習吏事,通達民情,藉之對政事先有一番實

習,然後始遷入京,此乃配合學歷,故官吏主政更能駕輕就熟,政務亦能盡善必備,故

唐代名區輩出,如房玄齡、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造就唐國勢之強、文治武功之鼎

盛。然而,唐代科舉考試除考卷外,尚有「溫卷制」,然溫卷取才,誠未盡公允。舉子

得先將自已的文章送呈京師的達官貴人,以採名譽,觀素學,到臨場應試時,可以不問

試藝的高下,專取知名

文档评论(0)

147****64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