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6两宋 本科精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代史学——专题宋代群体观在史学的反映:1宋人中的斗争观2宋人的对游牧群体的接受宋代史学——专题宋代群体观在史学的反映:1宋人中的斗争观——夷夏正润观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以《四夷附录》居书末,不采辽政权年号。司马光《资治通鉴》称契丹皇帝为契丹主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坚持夷夏观朱熹《通鉴纲目》,最终定型夷夏正润观,将中国历史的统系定为:周秦汉晋隋唐宋宋代史学——专题宋代群体观在史学的反映:2宋人的对游牧群体的接受——民族史的著述赵至忠著《虏廷杂记》《契丹地图》武圭《燕北杂录》众多使者撰写记录,如张舜民《使辽录》、富弼《富公语录》宋人叶隆礼撰《契丹国志》是辽国纪传体国史,有重大价值。宋代史学——专题宋代群体观在史学的反映:2宋人的对游牧群体的接受——民族史的著述赵良嗣出使金国,撰《燕云奉使录》张汇献《金虏节要》洪皓《松漠纪闻》李焘《淳熙四系录》张棣《金国志》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孙巽《夏国枢要》。2.司马光自身的原因:①司马光的知识素养②司马光的政治责任感,想通过写历史为现实提供“资治”的借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3.宋朝现实政治的需要及皇帝的重视:司马光的政治生涯,正值北宋统治危机四伏的时期(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帝),希望通过编史为现实统治服务;司马光先编成《历年图》、《通志》进奏,受到英宗重视,专门设立史局,诏其编《历代君臣事迹》,神宗继位后,司马光进讲《通志》,神宗极为赞赏,赐书名,写书序,并特许司马光自选馆阁英才,以编修此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三、《资治通鉴》的编修过程1.延揽人才,组织分工协助司马光编《通鉴》的主要有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刘攽担任两汉部分;范祖禹担任唐代部分;刘恕是全局副手,具体担任三国至隋;司马光总其成。司马光最仰赖刘恕,“馆阁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未得而知,所识者,惟和川刘恕一人而已。”——《通鉴外纪·序》2.《通鉴》编修的步骤①收集史料,按年月顺序编丛目,只求资料完备。②整理丛目,对材料选择编排,润饰文字,写成长编,原则“宁失于繁,毋失于略”。③经不断的删繁、润色和考证,最后定稿。而在这个环节,司马光用力最深,“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由此使得《通鉴》虽“众手修书”,但始终如出一手。四、《通鉴》的史学价值1.在编撰体例上,《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巨著的规模。(清)浦起龙:“上起三国,下终五季,弃编年而行纪传,史体偏缺者五百余年,至宋司马氏光始有《通鉴》之作,而后史家之体至今两行,坠绪复续,厥功伟哉!”2.史料价值,可以用《通鉴》征考正史及正史以外的史实。《通鉴》所采用的资料,除正史以外,杂史有三百余种,而所用之书,大多亡佚。两汉近5%、魏晋15%-20%、隋唐五代部分近50%不见正史,从这些数字中也能见其史料价值。另外《通鉴》对材料的取舍和考订都非常严谨,可订正正史中的错误。3.《通鉴》有明确的社会功用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音注·序》为了发挥《通鉴》资治的社会功用,在选材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统治服务。司马光认为“稽古”是为了“资治”,从“稽古”中司马光得出名分等级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统治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即维持君尊臣卑的等级制度。司马光认为“君心”,即人君的修养、素质、才干是治乱安危存亡之本。君心内在体现是仁、明、武;外化为手段是用人、赏功、罚罪,而落脚点是“用人”。治史正要发掘其社会功用,史学才具有生命力,这种精神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是时代不同,功用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能以今非古,用今天的社会功用去批判、责难司马光时期的社会功用。4.《通鉴》的历史文学价值①《通鉴》的笔削润色之功和统筹驾驭史料的能力极强《通鉴》记事时间跨度大,史事众多,又由众人分工协作完成,但却做到博而得要,简而不遗,始终如出一手。②语言至为精炼,叙事更生动、准确。在语言上自行熔铸创新,产生了“无一语不出《史》《汉》,而无一处全袭《史》《汉》”的特色。③评论历史,折中至当,思绪明晰。通鉴学《通鉴》问世后,享有很高声誉,好评如云。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

文档评论(0)

VIV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