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精选16篇) .pdf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精选16篇) .pdf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精选16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

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

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

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

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

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

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

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

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

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

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

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

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

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

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

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

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

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

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

两端的式子|3x4y|

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

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

xy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

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

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

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

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

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

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

文档评论(0)

186****30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