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路径探析 论文.docx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路径探析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依靠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形式,地理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厘清,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在完成高中地理教学任务同时,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育人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核心素养,地理教学,融合,课例

引言:2017年,国家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新时代思政教育要从依靠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形式,地理课程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对地理“课程思政”内涵进行阐释,并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是以思政价值为引领,以富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地理学科内容作为载体和抓手,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支撑,以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为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提升必备品格,凸显育人价值。其追求在学科中渗透思政内容,找出思政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利用课堂教育这一渠道完成思政教育工作。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简称《课标》)在设计上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课程内容上既有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海洋意识教育等,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深耕教材,广泛涉猎,提高政治素养、人文涵养、知识修养,深入挖掘并用好地理学科思政课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地理课的育人功能。

二、“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

地理课程的载体是真实情境,“思政课程”能充分发挥“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的学科特色。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良性互动、发挥课堂主渠道承载的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职责,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5]接受思政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最终目的。提升学生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促进个体不断构建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通过情境的生活化将宏观情怀转换成地方情感,与学生的直接经验沟通,将家乡情怀升华至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培养学科素养的同时思想政治素养得以提升,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实现社会价值。

三、“课程思政”情境的创设路径

“课程思政”应巧妙渗透而非直白灌输。因此,教师应寻找地理与思政的契合点,使“课程思政”自然发生,兼具教学性与教育性。

基于契合点创设情境主题的方法如下: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为依据,对《课标》进行分析;归纳地理课程中显性育人知识,挖掘隐性育人知识,选取当前热点问题作为情境树立国家形象;根据地理知识及其中蕴含的思政理念设立情境主题。现以2019年人教版必修地理第一册知识体系为基础,挖掘各章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渗透点并设置情境主题。

四、“课程思政”课例设计

现以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例,本课例创设诗城马鞍山城市防洪演绎为主题探究情境,从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价值渗透等维度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1.思政引领下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本节课重点是“防治城市洪涝灾害”,体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重要关系。本章主题是植被、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联系水循环,综合多个地理要素,了解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的关系。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适合开展综合性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设置以下教学目标,融入思政教育。

(1)利用水循环过程与意义等地理原理和规律,综合多个地理要素,解释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学会微观和宏观区域对比分析法。“雨水花园”是局部区域雨洪治理措施,“海绵城市”是从宏观角度反映城市控制雨洪、利用雨水等应对措施。学生结合两者空间尺度的问题,理解不同空间尺度下解决雨洪问题的可行对策。

(3)学习十九大生态文明发展观理论,课堂实验模拟“海绵城市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