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塘新生——蜀墅塘.docx.ppt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义乌水文化融合案例汇报古塘新生——蜀墅塘蜀墅塘

水库简介融合发展治水名人目录/content010203

一、蜀墅塘水库简介蜀墅塘位于义乌市佛堂镇后塘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山地型水库的鼻祖,蜀即效仿都江堰,墅是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墅宫殿”中民间可以建造的最高规格,也是义乌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下游地区的田心畈、毛陈畈、倍磊畈农田的作用。

一、蜀墅塘水库简介宋元清195619651981

一、蜀墅塘水库简介2020年,总投资1624万元对蜀墅塘水库进行了新的除险加固工程,形成了一座以灌溉为主,总库容达138.8万m3,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库,担负着塘下洋村,田心一、二、三、四村,鲁雅村,雅西村,后塘村等村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和农田的灌溉。

一、蜀墅塘水库简介现在仍沿用的“塘西”、“塘边”、“塘角”、“塘下洋”、“塘下”、“田心”等地名就可以看出蜀墅塘的影响力,如今已经造福佛堂附近十多个村庄,佛堂成为义乌乃至金华旺镇,蜀墅塘功不可没。

二、义乌历史治水名人——塘神王槐王槐,字植三,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出身于有“四世一品”之称的王氏名门,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回乡两年后,1186年夏秋之交,义乌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庄稼尽皆枯死。王槐打开自家粮仓,放粮赈济乡民;同时,勘察周边山川地形,决心修建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灌溉用水问题。王槐筑建蜀墅塘“利及万人,恩周邻里”,而被宋朝皇帝御封为“塘神”,赐额“福惠群生”并以康侯配祀。心系群众,注重调查,带领百姓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历史功绩值得当代水利人学习和传承。

2002-2022年,全市GDP从156亿元跃升至1836亿元,年均增长10.5%常住人口增加到188.8万,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义乌列为Ⅱ型大城市现在的义乌是一座商机无限的商贸城市。义乌市场经营面积640余万平方米,经营商位7.5万个,汇集26个大类,210多万种商品,营商环境评价2019-2021年连续三年位居浙江全省县市第一档,市场主体突破100万。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6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水文化推广融合上有很好窗口展示作用

三、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一)古代水利技术成果丰硕历经800多年风雨,身处优美的自然风光中,蜀墅塘设计精巧,技术领先于同时代水利工程,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水利系统,严格的管理维修措施,以及公平合理的放管水制度,都为它能运行数个朝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无疑使得蜀墅塘成为了我们十分珍贵的历史财富。

设计精巧,灌溉分水系统,一整套严格的水利管理方法,排沙和清淤使蜀墅塘水利工程也有望继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它山堰后列入我国第五大古代水利工程。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小组积极不懈呼吁下,蜀墅塘古水利遗址清丝枧、叁枧、来水桥、官枧桥、叁枧桥等已列入文保名录。最早山地水库——蜀墅塘

蜀墅塘:水利、人文的研究价值极高最早山地水库——蜀墅塘

(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蜀墅塘还是一个文化之塘。宋朝“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说》,元代诗人金涓曾作《蜀墅诗》;最著名的一篇莫过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所作的《蜀墅塘记》:义乌县南四十里,有塘曰蜀墅焉,周围凡三千六百步。东西北皆岸山,山之水合七十二流入于塘而南出。南有蜀山突然中起,昔人因据山作堤,障水以溉田。山之东,其修七百尺有奇,广如修之数而杀其五之四,深如广之数而又杀其三之二。山之西,其修如广之数,而稍加强焉。堤之中,刳木为三闸以泄水。水之所溉田,至六千亩而赢……

蜀墅塘幸福河湖地标建设

清丝堰水文化遗产立碑建设

蜀墅塘水文化遗产立碑建设

(三)水利助推乡村走好共富之路将继续利用民间参与,积极沟通,合理规划,注重实效的方法,更好传承古人治水经验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收获共赢。并通过科技创作、文化活动、文旅融合等途径,把优秀历史水文化遗产基因润物细无声地加以传承和弘扬,持续做好水利助推乡村走好共富之路。赤岸西海和千年古镇

汇报结束,谢谢!

文档评论(0)

151****06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