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

知》精神,我们与山西建工(集团)总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

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

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

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

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

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城镇

化建设总投资达3000亿元,这就为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工程招投标代理企

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山西省共有建筑业企业2600余家、房地产

开发企业300余家,招投标代理机构250余家。需要工程管理从业人员8万余人。

但我省具备工程管理从业资格的不足4万人,取得注册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仅

1.7万人,尚有较大缺口。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为山西

建筑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较强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工程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

人才。

2.专业建设现状

本专业创设于2004年,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00余人,随着我省建筑业、房地

产业以及咨询业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本专业立足山西,紧贴建设行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会技术、懂经济、善管理

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发展定位准确。本专业开设7年来,探索校企合作

之路,深化教学内涵建设,2006年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根据建

设行业发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成了

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主(参)编高职教材28本,其中主编的4本教材被评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素质优良,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名,兼职教师6名,其中副教授4名,具有硕士

学位的教师10名,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优秀教师3名,6名专任教师取

得了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或工程师资格,并在企业兼职。本专业实行“双证

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近3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达97%

以上,就业率为95%以上,毕业生就业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

3.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双主体育人机制

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2)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需进一步紧密贴合。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4)“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需完善。

二、专业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发展目标

(1)推进校企对接

成立“工程管理系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校企合作工作委员

会”),全方位推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交替、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探索系统培养

两年建设期内,努力探索中高职之间的“十个衔接”,促进中高职教育统筹管

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发挥中职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职

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1

(3)强化实践育人

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4)转变培养方式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考虑职业

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将课程内容与职

业标准对接;实施八学期、四阶梯、学训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采用多种有效方式

教学,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完善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5)建设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打造一支校企互通、数量充足、结构合

理、德技双馨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文档评论(0)

186****22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