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1.pptx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1.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古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当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1.户口本2.身份证3.人口普查

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②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思想:封建等级制度、观念的影响经济户籍制度:户籍指中国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概念解释【思考】历代王朝为什么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结合教材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演变历程时期主要内容战国秦朝汉朝东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民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专人主管、编户齐民、定期调查;东汉末户籍散乱大索貌阅、重新核定、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三年一造籍分主客,主户有地是税户、客户无地是佃户类型复杂、职业定户(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不得变动职业定户、登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沿袭明制、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永停编审具有等级性和不平等性按职定籍,带有民族压迫色彩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户籍与地籍彼此独立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制度的开始黄籍和白籍、土断

问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与特点。功能:特点:控制人口;征收赋税、徭役;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皇帝中央政府郡县乡里三公九卿郡守县长(令)三老、啬夫、游徼里正时期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宋朝明朝清初清初以后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史实。乡里制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里甲制里甲制保甲制乡里制度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材料4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意义: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特点:【归纳总结】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地方自治色彩鲜明;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材料5:对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学者们围绕“皇权不下县”展开了争论。提出“皇权不下县”的温铁军指出:“自秦代建立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置到县一级,国家最低管理到县级”。县以下的农村基层长期维持着“乡村自治”,也就是“乡绅自治”,而乡绅是指地主阶级,他们“是农村实际上自然产生的、起管理作用的社区精英”。政府“不必要直接控制农民”。反对的学者则认为,王朝国家将各种“地方精英”纳入国家的权力系统中来,是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强化控制的结果,是“皇权下县”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果。当时的统治理念是“以民治民”,通过设立里甲、保甲、乡约并利用村庄、宗族等基层组织,县级政府可以把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绅士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绅士与官府的“共治”。——摘编自高寿仙《“官不下县”还是“权不下县”?——对基层治理中“皇权不下县”的一点思考》等探究学习:你认为是“皇权不下县”还是“皇权下县”?请谈谈你的看法。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基层治理的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①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②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③思想: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④自然: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原因(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角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周礼·司徒》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

材料一: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材料二:(隋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