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词中音乐描写常用通感手法举隅.doc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词中音乐描写常用通感手法举隅.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词中音乐描写常用通感手法举隅

《礼记·乐记》中有一个音乐审美的例子:“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一段“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连通。

”歌唱应是一种听觉,但作者在表现歌声的变化时却并用了视觉:歌声上扬时给人激昂慷慨的感觉,歌声下探时给人低沉压抑的感觉,歌声转折时给人有似折断的感觉,歌声停止时如同枯槁的树木断然矗立,戛然而止,歌声婉转变化时都符合乐理规律,歌声连续演唱时,抑扬婉转,字正腔圆,有如一串贯穿的珍珠。

这中间,“抗”、“队”、“折”既是声音,是听觉,又有形象,似乎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又有视觉和触觉。至于“槁木”、“贯珠”,则更不完全是听觉了。

这就是钱钟书先生在现代修辞学中首次提出的“通感”。通感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

在古诗词中音乐描写往往借助于通感作用,将抽象缥缈、难以触摸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悦,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列子·汤问》中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把听觉的形象转换成可看见的“绕梁”丝带,这样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更形象、真实的感受。

《论语·述而》中的“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在谈他听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哀响馥若兰”一句,用嗅觉中兰草的幽香表现听觉中婉转动听的琴声,形象而又真切。

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唐诗宋词与音乐密不可分,而在描写音乐的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去描绘音乐艺术,拓展了的美学境界,对唐诗宋词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功绩。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

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借助通感手法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诗题是听筝,无疑是写听觉的。但是诗人在听觉的影响下产生了通感。“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中的“逐春风”是听觉更是触觉,“知柳态”是视觉,“随啼鸟”是视觉也有听觉,“识花情”是视觉。“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两句都是由听觉引出的视觉。

“更人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两句均是听觉牵动的内在感觉。所有这些通感的运用,使诗所描绘的秦筝的声音,从抽象化走向形象化。如果没有通感的运用,声音怎么能够“逐春风”而“知柳态”?怎么能够“随啼鸟”而“识花情”,因而由静态而变为动态?这真是奥妙无穷。

听邻家吹笙

[唐]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听笙诗。首句“凤吹声如隔

文档评论(0)

189****64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26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