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赵谊伶
2021.0419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大气压强的测定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上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一共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大气压强与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大气压的产生与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类似,所以大气压强的学习是前者的延伸和稳固。
一、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本节课需要具备的根底知识有: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P=F/S;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ρgh。
一、教学任务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而马德堡半球实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气压强是很大的,对于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他们必然有着好奇心。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是由于托里拆力实验是应用了间接测量的方法,所以学生在理解上一直存在着困难,甚至于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所以又给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设计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验分析、模拟实验、演示实验这一系列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观察、分析、推理、间接测量、假象实验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托里拆利实验首次测出大气压的值。
2、知道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活动,感受分析、推理、间接测量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大气压强值的一系列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四、教学资源与实验器材
1、DIS演示实验1套〔包括计算机1台、数据采集器1个、压强传感器1个〕。
2、演示实验:〔含广口瓶、水槽、纸片、托里拆利实验用玻璃管、锥子各一个〕。
3、学生实验20组:〔每组有:装有水的水槽、饮料瓶〔内装满水〕、大可乐瓶〔装满水〕各一个〕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所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力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设计思路
方法是:引导学生首先从覆杯实验中寻找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通过假想实验,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原理:P大气=P液=ρ液gh;通过模拟托里拆利实验,用帕斯卡定律解释为什么瓶中的水柱不直接和大气压强接触也可以被它托住,并引导学生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讨论得出测定大气压强值的两种方案:1、用水做实验,增加管子的高度2、增大液体的密度,用水银进行实验,并确定第二种方法为最正确方案;最后观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并根据托里拆力实验原理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在此过程中一步步将难点化解,并让学生感受间接测量的物理方法。最后的知识应用局部那么围绕着托里拆利实验和间接测量的方法展开,进行知识的稳固训练。本节课布置的习题也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展开。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开掘教材内在含义,并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创造。重视教学细节如:纸片的受力分析〔为什么只分析管内的面积S〕,大气压托起的液柱高度是多少等,有效分解了教学难点。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充分,表达学生主体地位。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开掘教材内在含义,并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创造。重视教学细节如:纸片的受力分析〔为什么只分析管内的面积S〕,大气压托起的液柱高度是多少等,有效分解了教学难点。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充分,表达学生主体地位。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突出物理思想和方法
处理教材
设计多个教学环节
托里拆利实验有什么伟大之处?
挖掘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方法。
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得出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结论。
间接测量
通过测量与之有关的另一些物理量,再通过它们的关系得出待测物理量。
伽利略:真空具有“力〞的作用,抽起了水。
托里拆利:不是真空的力抽起了水,而是大气压强压起了水。
托里拆利
1608~1647
不畏惧权威,尊重实验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