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pptx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pptx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单元围绕古今中外的“基础治理与社会保障”这一主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及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户籍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战国到明清,历朝历代都实行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并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之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是非常成功的,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社会将秩序优先的治理价值内化到一些制度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建立系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彼此的关系地位固化。;·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西方古代的社会治理主要实行村社自治制度。封建社会农村以庄园为基本管理单位,城市享有一定的自由。近代西方以自治市镇为主要管理形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都已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任务目标;问题式预习;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背景:古代社会_________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我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3.表现

(1)社会救济;(2)优抚政策:尊敬赡养老人的措施有______;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的措施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②唐朝设养病坊③宋朝设福田院④元朝设众济院⑤明初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⑥明清时期设养济院

4.特点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____。;???图解历史】中国古代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教材开发】阅读教材P101图片“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及图下信息。思考: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该碑文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认知升华】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视野拓展】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摘编自周振鹤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任务型课堂;(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管理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确立有何意义。

提示:方式:户籍相伍(以户为单位,把户籍和籍贯相结合)。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材料二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役。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宋元明清户籍延续此法。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

与政治的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提示:服务于赋役征发;依据由人丁转向田产,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与基层治理直接相关。;2.史论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3.史家评论

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涌入城市。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解读:从唐到宋,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主户、客户的区别。这样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得逃离本乡的农民有了合法身份,且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4.迁移运用

(1)某学者认为,从汉代到唐代前期,国家编户仅仅是人口的一部分,此外还存在大量奴婢和依附民,统称为贱民。中唐以后,国家臣民不分贵贱,均为编户齐民,中国进入以“齐民”为主的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