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放牧放牛歌教案及教学反思人音版.doc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放牧放牛歌教案及教学反思人音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放牛歌》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放牛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村大自然的风景。

2、技能目标: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放牛歌》,并且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编等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放牛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民歌风谣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

a、掌握1613│2─│1655│6─│

b、尝试用器乐舞蹈书画等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

四、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导入:“一去二三里……”这首诗你们学过吗?(学过)

2、我们一起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读了这首诗,你好像看见了什么?(花、草、树、牛…….)

3、小山村真美啊!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这么多的布景我们一起来布置一下,开始!

小山村漂亮吗?你们去过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小山村去走一走。(播放《郊游》)、律动《牧童》小朋友你们看谁来啦?(贴牧童和羊)原来小牧童赶着羊群来欢迎我们了!让我们跟着小牧童去放羊吧!(播放《牧童》)

【寓教于乐】

1、导入:快看那个山坡上谁来啦?(贴牧童和牛)

小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笛子也向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师吹笛)

2、感受:笛声好听吗?让我们随着笛声用“噜”来轻轻地哼唱。(师吹笛)

3.小牧童的笛声吹得悠扬动听,他的歌也唱的轻快活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牧童是怎样唱的?(播放《放牛歌》)

4、出示歌词:

5、跟着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录音机里的大姐姐一起来唱一唱(听唱)

6、出示歌页,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放牛歌》,老师想再听小朋友来唱一唱,好吗?(听唱)

7、解决重点与难点

A:小朋友,牛儿在趟水的时候,走的特别小心,这一句歌词要这样唱“骑着牛。。。着水”让我们把这一句唱一遍,连起来唱一遍。

B:小朋友这儿有两座房子,从这儿一直唱到房子1(师范唱)再从头开始唱到这儿,不进房子1直接到房子2!让我们完整的唱一遍。

C:小朋友,老师把没有歌词的地方去掉,把他唱一遍,你们听!这是第一遍。第二遍老师把没有歌词的地方加进去唱一唱,你们听!你喜欢老师唱的哪一遍?为什么?

【创造表现】

1、那怎样使这首歌曲听起来更欢快热闹一点呢?好让我们在没有歌词的地方加上打击乐。老师这儿有三角铁、双响筒、碰铃、串铃,请小朋友上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来试试看,没有拿到的小朋友用手拍。(师唱)

2、老师这儿还有打击乐器,你们看这个认识吗?(出示鼓)你来敲一敲。这个认识吗?(出示嚓)这个呢?我来敲一敲。现在请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小朋友上来选自己喜欢的乐器。请拿到锣鼓嚓的小朋友听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请小朋友拿着手中的打击乐器为这首《放牛歌》伴奏。(演唱)

3、小朋友表演的真不错!老师知道我们班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小本领。XXX你的本领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你的本领把这山村美景表达出来呢?老师请画画的小朋友在这花丛里,写诗的在小山坡上。

【完美结课】

小朋友玩的高兴吗?好我们一起回家啦!(播放《牧童短笛》)。

【教学反思】

启发学生“你都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经过教师的简单小结使学生了解了牧童的生活和放牧时的心情,为学唱歌曲《放牛歌》做情感铺垫。接下来的“体验理解”环节还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从,猜,小牧童的“宝贝”(笛子)模仿小牧童吹笛子的动作,到学吹笛子的有节奏的嘀嘀声XXXXXX,到有节奏的模仿小黄牛的叫声X-,我都是让学生以间奏入手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会听音乐,能听出哪是间奏;二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熟悉歌曲;三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道笛声和小黄牛的叫声表示的节奏是什么,对两个声部的节奏训练进行一次渗透和尝试。

实践证明,这个环节设计得比较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熟悉并掌握了所要掌握的节奏。

文档评论(0)

恺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就是力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