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实施路径探索.doc

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实施路径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实施路径探索*

——以青铜文化课程为例

引言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博物馆与学校的协同合作(以下简称“馆校合作”)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双重性。对该模式显得熟悉,是因为在一些国家,此类合作模式已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在中国,诸多顶尖学府亦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如北京史家小学在博物馆课程开发方面的尝试。然而,对它陌生,是因为尽管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已广泛推广,但馆校合作的发展历程依旧较短。本文特别聚焦于安徽博物院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探讨了在共同开发博物馆课程及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的协作。在此框架下,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引入,它使学生得以在一定时期内针对真实且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并锻炼技能。

一、馆校合作开发博物馆课程的实际意义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课程的核心功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构成了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根基,是一种深层次且持久的动力。因此,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有必要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往往显得刻板,未能实现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融合,学生往往无法深入探索并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前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落地实施也呈现出一些困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被上成了毫无“生机”的理论课程,无法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内,德育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探索多元化的途径去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所以课程教育作为塑造学生德性的关键途径之一,应考虑整合社会资源以丰富“德育”内容。博物馆作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宝贵资源。

(二)博物馆自身属性的要求

根据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博物馆被定义为旨在教育、研究、欣赏的机构,它们收集、保护并向大众展示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实物,这些机构作为非营利实体,须经过相应管理机关的法定登记。在博物馆的多重功能中,教育被视为其最主要的使命。尽管博物馆拥有极高的教学价值,仅仅通过对外开放展览,往往难以实现深层次、目标明确的教育效果。将博物馆的资源与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我们在课程改革上可以积极探索的方向。例如,本校与安徽博物院携手合作,共同开发了校本课程——博物馆课程,这是馆校合作模式的一种创新实践。

二、博物馆课程实施策略

(一)挖掘本土化博物馆资源

基于本土化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内的执行路径和传统的借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游学和单次的项目式学习有所不同,首先联合博物馆对本校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初步提出构想后,本校与博物馆之间展开了频繁而深入的对话。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学习和走访、进行课例实践,本校的普通教师转型为博物馆教育课程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学校开发一套适合本土的实用的博物馆课程。该课程根据博物馆的藏品情况和本省文化内涵开发,融合了地方特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从理论出发,经实践检验,最终形成课程框架。课程设置最终形成低段博物馆通识教育“博物故事汇”,低、中、高段的专题活动教学钱币文化、汉字文化、文房四宝、青铜文化等内容。

(二)解构与重组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涵盖了广泛而复杂的信息。其中并非所有内容均适宜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对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进行解构,并根据学情和实际操作情景重构课程内容,使教学材料既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能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并且方便博物馆课在校内实践。

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博物馆馆藏资源,博物馆课程可以重新构建成“5+1”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这种模式不仅包含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有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系统性学习。

(三)把控校内外教育的区别

在课程设计的初步阶段,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保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全面把握。在将博物馆课进行了精确的重构时,要确保其与校内课程——如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科目保持区别,同时也保证了其与单次博物馆主题研习的差别。此外,要特别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源来增强课程设计的独特性与适宜性。博物馆课程相较于校内常规课程,展现出更加多元和灵活的特点;与单次的博物馆参观相比,它们则体现出更强的系统性、主体性和持续性。

(四)优化学科间的知识整合

在馆校合作的背景下,博物馆课程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博物馆场馆的特性决定了博物馆课程是一场学科融合的大聚会。各个学科可以在博物馆课程的协调下综合作用于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多个学科能力的锻炼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