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在人类与灾害共存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积累防灾经验,创造减灾智慧,
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与探索。灾害具有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使得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中的多个学科门类参与到防灾减灾的研究中,在灾害理论、灾前预防、应
急管理、灾后重建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依据城乡规划学科研究范畴及
“规划”的内涵对已有成果进行归纳,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关于防灾减灾的研究。
包括防灾减灾的理念、框架、体系、方法等内容。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具有“未来
导向性”的规划本质;二是关于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研究内容重在防灾减灾空
间的综合部署,属于城乡规划学科研究内容之一,包括防灾减灾规划的层次、内
容、空间要素布局方法及规划实施等内容。
关键词: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1关于防灾减灾的研究
1.1防灾减灾概念的认识
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2009UNISDR减轻灾害风险术语》(以下简称
“《减轻灾害风险术语》”)中,对防灾的解释为“全面防止致灾因子和相关灾
害的不利影响”,对减灾的释义为“减轻或限制致灾因子和相关灾害的不利影
响”。防灾减灾与《减轻灾害风险术语》中“减轻灾害风险”的概念相似[3],
注重灾前措施的存在,具有“预防”的内涵。
综上,防灾减灾强调对灾害的防治、防止、预防,也明确了减少灾害发生、
减少灾害损害、减轻灾害风险等内容。防灾减灾是反映人类应对灾害的思想认识、
行动、过程及目标的综合概念。
1.2防灾减灾相关理念的研究
(1)综合防灾(减灾)理念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简
称FEMA)对综合防灾的解释为“一切能够降低或消除灾害对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
造成的风险的持续性行动”,包含全灾种设计、全过程防御、全社会参与3个方
面的内容。早期,国内对城市综合防灾的认识主要有灾害全面规划、灾后措施的
统筹安排两层认识,2019年,国家发布实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以下
简称“《标准》”)中,认为综合防灾是面对各种灾害,事故灾难和重大危险源、
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在城市防灾安全布局、防灾资源、防灾
体系、防灾设施等方面的综合防御部署与行动,“综合减灾”是综合应对各种灾
害、全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手段应用、时间上无缝隙、空间上区域联动,与“综
合防灾”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
(2)灾害风险管理
国际标准《ISO31000: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中,认为风险具有不确定
性,管理是对风险的指挥和控制组织[9]。黄崇福在对灾害、风险、管理等词汇
比较研究后,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导致的未来不利事件
情景。史培军认为灾害管理主要涉及减灾的经济问题、立法问题以及防灾、抗灾、
救灾管理问题等,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灾害风险防范的标准、制度、规划及政策体
系。
1.3防灾减灾的宏观体系、体制研究
(1)国际经验与我国防灾减灾系统
美国防灾减灾体制的集权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重视减灾系统工程中的灾害
研究、减灾与环境保护、人与灾害关系、灾害网络与财政。日本防灾减灾体制的
分权化和多元化程度较高,特点在于“重点规划,强化基层”,采用多元主体共
同参与的多中心协同应对的风险治理模式。
(2)防灾减灾的整体框架与流程
在国际与我国发布的风险管理相关标准中,都采用了同一风险管理过程,即:
明确状况—风险评价(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处理,城市气候
变化及灾害风险的韧性框架均通过该流程建构。灾害管理周期包括“防灾—减灾
—备灾—灾害侵袭—响应—恢复—发展—防灾”,成为灾害管理阶段划分的依据。
当前,风险管理已成为城乡防灾减灾、安全规划、灾害风险管理、韧性城市等内
容的研究基础。
1.4防灾减灾方法技术的研究
(1)防灾减灾方法途径与趋势
防灾减灾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降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2)降低承灾体
的(易损性)脆弱性,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性与非工程性措施两类。当前,美国更
注重“规划软措施”的应用,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景观设计适应策略同样强调非
工程性措施的运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强调了两种防灾途径的同时,增加了城
市灾后可恢复能力的提升方法研究。
(2)防灾减灾方法的应用与特点
城镇灾害评价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城市承灾系统、灾害等级、地质环境方面的
探索研究,以模拟与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