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名师指导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名师指导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唯”四个生字,重点学写“戎”。

2.学会用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通过分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的品质。

【教学重点】

学会用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人才无数,我们将举行“俊杰故事传讲人”活动,把这些俊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个智慧少年,一起读课题

(1)了解王戎

课题中的王戎是一个人名,谁对他有了解?

生:王戎是晋朝人,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注释。(板贴:借助注释)

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教学“戎”

①“戎”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它是个会意字,谁能来猜猜它的意思?(出示图片)

生:左下角部分代表护甲,“戈”代表兵器,合在一起表示“武器、军队”的意思

②书写“戎”

我们一起把它请进田字格:斜钩写得挺拔舒展,斜撇写出锋芒,最后一点别漏掉

(3)、除了王戎这个人物,你还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王戎不去摘道路旁边的李子

你是从哪个字中读出“摘”的意思?

生:取

理解了关键词语,也就知道了课题的意思

3、谁再来读读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人物和动作后你稍作停顿,一起读

二、俊杰故事我会读

同学们,要想成为“俊杰故事传讲人”,首先要读好这个故事。

学习活动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由读

指名读

生1:把字音都读正确了诸:翘舌音

生2:读好停顿

A、(如果读错了)对于这句话的节奏和停顿上,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这句话,我们可以在哪里停一停,这样小古文的韵味会更足?

你在人物、动作、事情后面稍作停顿(再请该生读一遍)

B、(如果停顿都对)你们听,他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在人物、动作、事情、地点后面稍作停顿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树在道旁/而多子

谁再来挑战?

生3:读得朗朗上口,多么有节奏感

齐读我们一起来挑战

仿佛古人在我们面前吟诵呢!

三、俊杰故事我能懂

1、回顾方法

要做好传讲人,还要知晓文言文的意思。你还记得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生:组词法、换字法、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

2.理解关键字词意思

学习活动二:1.独学: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来。

2.共学:四人小组合作,先分享已经学懂的,再交流不懂的地方。

生自学

(2)交流

哪些字词的意思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

预设一:尝

生:借助注释我理解“尝”是曾经的意思板书:借助注释

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好的一个方法

“尝”在文言文中是曾经的意思,现在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品尝

文言在发展过程当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会发生变化,这类词就叫做——古今异义词(板书)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古今异义词,你发现了吗?(走)你能不能也来说说它的古义和今义?

生1:借助注释我知道古义是“跑”的意思,今义是行走

除了借助注释理解“走”,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

生2:回顾旧知,我们在《守株待兔》中学过“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知道兔子跑过来撞到了树桩上。板书:回顾旧知

在文言文中,理解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预设二:之

还有没有小问号?

人问之

A.生:我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人问之”的“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取之”的“之”是指“李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小结:“之”在文言文里面指代很多,我们要善于联系上下文

B.如果有不同意见:

a.生1:“人问之”的“之”指的是王戎

生2:我认为这个“之”说的是旁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旁边树上的李子呢

b.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你们再思考,你支持谁的观点?

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因为别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这件事情,所以他才会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板书:联系上下文

c.“之”在文言文中指代很多,我们要善于联系上下文

预设三:诸儿诸小儿

注释中没有,谁来帮帮他?

生:众多小孩子

“诸”是众多的意思,这么多同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常春藤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