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基于观测的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江森汇;吴泽文;舒勰俊
【期刊名称】《《海洋通报》》
【年(卷),期】2019(038)005
【总页数】10页(P543-552)
【关键词】南海西沙海域;近惯性内波;深层;潜标观测
【作者】江森汇;吴泽文;舒勰俊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航务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725;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
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20301;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海规
划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广州5103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
海洋内部具有的接近局地惯性频率(f)的海水运动通常被称作近惯性振荡,它是
影响海洋温盐结构、营养盐分布等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惯性振荡普遍存在于全球海
洋中(Hollowayetal,2001),其从大气强迫获得的能量为0.7TW
(Watanabeetal,2002),是外界输入的机械能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
(Mackinnonetal,2003),对于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Munketal,1998),逐渐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自Ekman(1931)在30°N发现全日性的惯性流场振荡以后,人们对近惯性振
荡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周磊,2005),并在生成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
素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前人的研究表明,近惯性振荡的生成是由局地海气界面
大气强迫的剧烈变化(Pollardetal,1970)和海洋内部的地转调整(Gill,
1982;VanAkenetal,2005)等机制导致,其生消演变特征受到中尺度涡旋
(Kunzeetal,1995;Oeyetal,2008;Chen,2013)、海洋锋面(Rubino
etal,1990;Alfordetal,2013)、背景环流场(Kunze,1985;Danieletal,
2013;张书文等,2013;江森汇等,2018)、潮汐(PSI)(Hibiyaetal,
2002;MacKinnonetal,2013;毛华斌等,2013)等多种动力过程的调制作
用。大气强迫导致的近惯性振荡产生于混合层,其85%的能量集中于上层500m
(钱奇峰等,2012),其余则可以有效地通过温跃层,甚至进入海洋深层
(Leamanetal,1975;Sanford,1991),导致深层水振荡(Kroll,1975),
对海洋深层混合有重要贡献。虽然海洋深层的近惯性振荡概念较早被提出,但由于
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深层的近惯性振荡研究要远远少于海洋上层,其生消演
变机制甚少被研究文献所提及。Shaffer(1995)在东大西洋(智利海岸)3400
m的流速观测中,发现存在强的惯性振荡;随后,Sanford(2012)利用马尾藻
海4500~5500m深层观测,分析了近惯性能量在内波场中占主导,且在垂向
上存在强极化现象;Alford(2010)在MendocinoEscarpment对整层水体
(100~3640m,离底60m)的近惯性振荡和内潮的相对强度和时空结构开展
了研究,发现在各个水深都存在近惯性振荡;Park(2010)在黑潮延伸体中布置
流速仪阵列观测系统,表明了黑潮延伸体阻碍了近惯性内波向赤道的传播,且在冬
季时近惯性振荡能够达到海底;Liang(2012)利用东太平洋大洋中脊处(9.5°N,
104.64°W,2775m)的潜标观测资料,评估了中尺度涡旋与近惯性振荡之间的
相互关系;Chinn(2012)对Mindoro海峡的近惯性振荡进行研究,发现分别
在300m和1800m存在能量高值区;Kohler(2013)在西大西洋16°N,分
析了深层西边界流(DeepWesternBoundaryCurrent,DWBC)与地形的相互
作用产生的近惯性振荡垂向传播特征。另外,有些学者采用数值模式对海洋深层的
近惯性振荡开展研究。Nagasawa(2000)利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了风致近惯
性振荡能量在北太平洋的分布;Mori(2005)采用Slab模式对日本海的深层近
惯性振荡的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