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史复习.pptx

第5讲明至清中叶(1368年至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史复习.pptx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史纵横·概览;通史纵横·概览;主题重构·融通;主题融通一版图奠定——明至清中叶的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任务驱动

1.学术情境——认识明朝的一条鞭法

材料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以一条鞭法为例,“夏税、秋粮……里甲、土贡……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

提示:看法:黄宗羲认为一条鞭法利小弊大。

评析:黄宗羲认识到一条鞭法并税后不断增加税种以及赋税征银会加重农民负担(进而认识到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体现了黄宗羲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民本精神、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但黄宗羲没有认识到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和统治危机并存的背景下实行一条鞭法的必要性。没有认识到一条鞭法放松人身控制,顺应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和社会转型趋势。体现了黄宗羲的阶级和时代局限。;2.学习情境——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提示:角度一: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规模基本确定的角度作答。

如:新疆、西藏、蒙古、东北、台湾等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角度二: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构成基本确定的角度作答。

如:以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主体,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角度三: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地方治理形式促进中央集权加强的角度作答。

如:改土归流;册封制度;理藩院设置;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史论阐释

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2.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特点;3.明清乡约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非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乡约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

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

④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风俗淳厚。;(2)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主题融通二趋向近代——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

任务驱动

1.学习情境——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材料;提示:(1)影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种植结构;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一定程度上加剧人地矛盾,大量开垦荒地引起环境破坏等问题。

(2)示例:

《盛世滋生图》作为绘画史料,虽因技法的干扰、主观意志的介入或艺术创作的需要等因素,可能会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存在一些误差或者偏差。但徐扬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乾隆皇帝南巡时在苏州的见闻,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研究乾隆时期苏州工商业发展的二手史料。;图中所见,苏州河上船帆如云,贩卖商品不仅来自国内南北9省,还有来自国外的洋货。可知当时苏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长途贩运业发达,也说明了苏州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自产自销商店出现,在这里初级商品经过商业资本的运作又变成了生产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形成了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合一。钱庄的大量出现,不仅适应了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的需要,同时还对促进商品流通、活跃金融市场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苏州是明清以来工商业最发达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盛世滋生图》为我们研究乾隆时期苏州工商业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史料。;2.学术情境——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

(2023·天津等级考·T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提示:(1)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