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五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42讲 含答案.docVIP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五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42讲 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

(2)成就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②改革开放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④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特别提醒“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技术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此后不断进步,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5.生物技术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特点:基本性的和长期性的方针。

5.贯彻实施

(1)初见成效

①原因:受“双百”方针的鼓舞,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

②表现: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经历挫折

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②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③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②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辨析比较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开基创业

(1)制定方针政策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遭遇挫折

(1)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复兴发展

(1)教育改革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