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几点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几点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许多老师正在努力向这个境界迈进,但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在理解上还是比较片面的,甚至只落实在课堂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而没有全面深入地去分析。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贯穿整个备、教、改的过程,因而教师需时时、处处思考:是否以学生为主体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课前准备要“因生而异”

(一)看学生备教材

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创造者。选择什么教材内容呈现?怎样将单元内容进行重构教学?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不是老师独自钻研知识点就能完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储备、已有经验。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就会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感受。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教材在第一课时就安排了例1、例2的教学。在分析教材备课时,我考虑到本班学生对例3(用字母表示运算律、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周长公式)已有了学习基础,因此在第一课时就从例3入手,再进行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如果学生没有这个学习基础,甚至连例1、例2也无法在一个课时内消化,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内容拆分成几个课时,以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二)为学生做设计

从目前班级人数来看,基本都在45人左右,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均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了解,以便抓住每个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否则部分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听讲,就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在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数学的学习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过于简单,基本在生活中都有所接触运用。那我们就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继续保持学习兴趣,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我们可以引进数学绘本,在绘本故事情节中渗透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觉自己是在解决一个崭新的问题,从而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我曾经听过一节老师的课,他将绘本《精灵豆豆逛集市》引入“克与千克”的教学中,甚是有趣。数学、故事、生活融为一体,巧妙恰当地让学生认识、感受、运用克与千克的知识。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重点放在“探究与思考”上,注重高年级学生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经常混淆“平行四边形拉动变形成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割补转换成长方形”这两个实验。于是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相关习题时,我提前安排学生自制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实验,通过采集分析多组实验数据,对比观察,归纳总结,概括出两个实验之间的异同,明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互相变化的关系(图1)。

图1

(三)因学生设目标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需要针对内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设定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达到目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滞后性或反复性。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可能当堂只能达到部分目标,有的学生可能在做作业时才能达到目标,还有的学生可能在后续的反复学习消化中才能达到目标。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放开视角,以单元总目标为中心,以课时目标为补充,做到逐渐实现和反复完成。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学生在上节课中的目标达成度。学生个体不同,他们在一节课中消化的知识点可能有所不同,同一内容他们消化的时间节点可能也不同。也就是说在目标设定上需要前后连贯,而不是只关注内容。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8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但考虑到学生对理解动态变化的单位“1”问题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再加上极个别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问题在意义上还没有彻底理解,只局限于解题形式上的模仿,少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运用还需要巩固,于是,对例8的教学我就增设了一个过渡性目标:能采用分步寻找单位“1”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连乘的计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这既考虑了本课时内容,也兼顾了学生前两节课的学习基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由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实现目标过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落实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因生而导”

(一)不抢学生话

我听过各种形式、不同年龄老师上的很多课,发现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老师喜欢重复学生的答语以及自己的问题;当学生答错时,老师费尽口舌去解释,替学生整理语言;等等。关于教师语言我也做过相关的课堂观察,发现在4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会不自觉地说100句左右的废话。这不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