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选原创:辨“方证”论治体系的探索.pdfVIP

张文选原创:辨“方证”论治体系的探索.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文选原创:辨“方证”论治体系的探索

张文选原创:辨“方证”论治体系的探索

张文选(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跟随刘渡舟、赵绍琴抄方学

习)

自从“辨证论治”的概念产生以来,特别是经权威性的《中医基

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教材进一步确认以后,现行辨证论治方

法就被推崇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受教材导向

作用的影响,不仅辨证论治本身在中医临床辨治学中占据了一统天下

特殊地位,而且中医学界也因此而很少探讨辨证论治的局限性以及除

此之外的其它辨治方法与体系。

然而,在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叶天士《临证指南

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等典籍中,蕴藏着另外一种与现行辨证

论治方法截然不同的高层次的特殊的辨治体系,即“辨方证论治体

系”,由于该辨治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笔者想就这一体系的特点、提出的依据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意

义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1辨方证论治与辨证论治

辨方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为:在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

略》、《温病条辨》等经典中的有效方及其适应证的基础上,将方与

证之间的本质性联系、方证的特征性表现以及方与证的效应关系把握

清楚,临床上,从病人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见微知著地抓住与某一

方证特征性表现相一致的症状,即确定为某方证,并处以该方进行论

治的一种方法。

擅长于运用伤寒方、温病方的不少名医在临床中多使用辨方证论

治的方法。在此试列举笔者跟随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与著名温病

学家赵绍琴教授临床学习时见到的实例作一说明。刘老擅用苓桂术甘

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病,他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所论述

的脉证,将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概括为:水舌舌胖大、质淡嫩、苔水

滑欲滴;水脉:沉弦或沉紧;水色:面黧黑或见水斑;水气上冲症:

心悸或动悸、胸满、眩晕等。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只要见到上述特征

性表现,就径投苓桂术甘汤,每可取得不可思议的疗效。赵老对升降

散有深刻的研究,以之治疗火郁证。他把升降散的适应证概括为:舌

红起刺,脉弦滑细数,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愦然,莫名所苦等。临

床上只要见有上述升降散证,不论是什么疑难杂病,就率先投以升降

散,亦可每起沉疴。

分析他们此处共同而基本的临床思路,可以看出一下3个特点:

首先,把某一有效方的适应证特别是特征性表现把握清楚,如苓桂术

甘汤的舌胖大质淡嫩、苔水滑欲滴等;升降散之心烦急躁,舌红起刺

等。其次,把某方与其适应证的特征性表现紧密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一

个个独立的“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升降散证;其三,在临床上

不管患者的病症多么错综复杂,只要能发现某一方证的特征性表现,

就紧紧抓住这一特征性表现,确定为某“方证”,径投该方予以治疗。

这一临床思路就是本文所谓的“辨方证论治”的方法。

辨方证论治方法与现行辨证论治方法有着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

几点。

其一,辨证论治方法着重强调的是“证”。何为“证”?五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概念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

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

正关系,反映出疾病的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该教材同时指

出:“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的关系,概括、判断

为某种性质的证”。可见,“证”是由“辨”得到的,而“辨”是医

生主观的思维活动,因此,证的可靠性则完全是由医生的辨证的水平

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个患者如果同时由两个医生进行辨证

时,所得出的“证”的结论往往不同,甚至会截然相反。这就说明,

证不是客观的,证不一定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

辨方证论治体系着重强调的是“方证”。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

授在“方证相对论”一文中指出:“方与证,乃是《伤寒论》的核

心”。证,“简而言之,凡人之疾病,反映体之内外上下,以及各种

痛痒,各种异常现象,一些蛛丝马迹,都可以称之为证。证,就是证

明’,客观存在,而领事物之先”(《刘渡舟全集》64页)。由此可

见,人们所说的《伤寒论》的方证,其“证”字所包含的本质性含义

就是疾病的症状,即症状的“症”。《伤寒论》六经提纲辨六经“病

脉证并治”的“证”,实质上也指的是“症”。

由于作为患者临床表现的“症”是客观存在的临床事实,因此,

“症”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例

文档评论(0)

150****61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硕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