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相关性研究进展 .pdfVIP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相关性研究进展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相关性研究进展

韩旭;王高丹

【摘要】本文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入手,阐述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

(NO)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重要血管活性物质,对维持血管正常的舒缩有重要的意

义;若内皮细胞受损,则可引起ET和NO分泌失衡,导致血管舒缩异常,最终可导致冠

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4(011)011

【总页数】3页(P167-168,封3)

【关键词】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ET;NO

【作者】韩旭;王高丹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

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

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即冠状动脉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

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1]。临床上以胸闷、心慌、心悸、心痛、气短

等为主要表现,当属于中医“胸痹”、“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真

心痛”等范畴。现代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是血管内皮分泌的血管活性因子,ET是最强烈

的缩血管因子,对人体各脏器都有明显的缩血管作用[2];而NO为一种血管舒张

因子,在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3]。ET与NO作为

一对维持血管舒缩的平衡因子,研究其在CH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有重要意义。

1CHD的危险因素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年龄和性别:本病多见于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可能与

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②高脂血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降低,目前被认

为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③高血压:据统计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是血压

正常者的3~4倍;④吸烟:吸烟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

⑤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⑥肥胖;⑦体力活动减少:缺乏锻炼,长期精神高度紧张

的脑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⑧遗传因素: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其近亲患动脉粥

样硬化的机会大大提高;⑨A型性格:脾气急躁、竞争性强、对人常存戒心的人患

CHD的风险增加;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⑪肺炎衣原体感染;⑫西方饮食方式:

使用含高热量、较多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等[1]。

2CHD的发病机制

CHD在发病机制方面一直比较强调巨噬细胞的增多和游移、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

游移,在吞噬和积聚脂质中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游移在形成纤维脂肪病变

的作用;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促使内皮细胞损伤和增生、血栓形成以及上述这些

细胞增生和游移的作用。而所有这些细胞都会释出多种因子,这些因子通过不同的

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促进这些细胞的增生和游移,形成恶性循环,使

病变不断向前发展。因而存在多种学说,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

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近年逐步形成“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共识,认为

CHD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内膜对损

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反应的结果。

2.1脂质浸润学说

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1863年提出了“脂质浸润学说”,认为血液中增高的胆

固醇,尤其是LDL、极低密度脂蛋白通过内皮细胞的LDL受体、内皮细胞间隙、

内皮细胞直接吞饮、通透性增加的受损内皮细胞及直接暴露在血流的内膜下组织等

侵入动脉壁,引起平滑肌增生,形成泡沫细胞,最后与增生的纤维组织形成了粥样

斑块[1]。研究发现,随着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随之

升高[4]。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成正相

关,发生机制为LDL可通过apoB100与细胞外基质在血管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5]。有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

发展。HDL的作用是将胆固醇运输至肝脏,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起到抗动

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LDL的氧化产物,研究发

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ox-LDL密切相关,ox-L

文档评论(0)

189****23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