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考试答题解题技巧大全.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一语文考试答题解题技巧大全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

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

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语文考试答

题解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

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

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

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

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

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

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

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

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

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

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

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

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

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

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

保无误。

初一语文诗词阅读解题技巧辅导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

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

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清楚诗人的用典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

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

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

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

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

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

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

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

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

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

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

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

伪存真。

温馨提示: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_难点;从作者

了解背景。

初一语文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

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

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

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

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

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

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

文档评论(0)

186****22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