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血液的组成(人体结构与功能课件).pptx

血液—血液的组成(人体结构与功能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浆的成分;血浆的组成,水和电解质的作用,血浆蛋白的种类和作用,非蛋白氮的概念。;水、电解质、血浆蛋白、小分子有机物、O2和CO2等;水

——运输功能、调节功能

电解质(Na+、K+、Ca2+、Mg2+、Cl-、HCO3-、HPO4-等)

——形成晶体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主要作用: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运输激素、脂质、代谢产物等小分子物质

参与免疫反应

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营养作用;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非蛋白不含氮化合物:;血浆的成分主要有哪些?

什么是非蛋白氮?

单项选择:

1.下列哪项不属于血浆蛋白的功能

A.运输物质B.参与免疫

C.参与血液凝固D.营养作用

E.维持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分类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血浆晶体渗透压(占99%):无机盐、葡萄糖等

血浆胶体渗透压(占1%):血浆蛋白质;;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主要为清蛋白)

压力大(300mmol/L)99%小(1.5mmol/L)

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血管内外水分交换

维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容量;思考:;白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

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数量:4.0~10.0×109/L(4000~10000/mm3);1.中性粒细胞:

吞噬细菌、衰老红细胞

50~70%

急性炎症时明显增多;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吞噬功能强大,能吞噬较大颗粒,如病毒、疟原虫、衰老细胞等

释放细胞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释放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机体发生过敏性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增多;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与细胞免疫有关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与体液免疫有关;单项选择:

1.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

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中性粒细胞正常应占

A.0.5~0.1%B.50~70%

C.3~8%D.80~85%

E.20~40%;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成部位

红细胞的生成原料

红细胞的成熟因子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的破坏;生成部位:卵黄囊→肝、脾→骨髓;生成原料:蛋白质、铁

;

叶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参与DNA合成

维生素B12;干细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红系前体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骨髓;血管外破坏:被肝、脾和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90%)

血管内破坏:受湍急血流的冲击而破坏(10%);单项选择:

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最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B.红细胞提取物

C.雌激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2.维生素B12缺乏将导致

A.溶血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β型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ESR):RBC在单位时间(1h)内的下沉速率,简称血沉。;血沉快慢与血浆成分有关

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ESR↑;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简称脆性。

正常值:0.35~0.45%;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

100~300×109/L

(10~30万/mm3);1.促进生理性止血

2.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3.参与血液凝固

;正常情况下,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