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各波传输解释.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g:近距离处,来自上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波,或射线底部到达上地壳的P波;更远距离处,还指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P波反射形成的群速度约为5.8km/s的到达。

Pb(另称为P*)来自下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波,或其底部到达下地壳的P波。

Pn底部到达最上层地幔的任意P波,或来自最上层地幔内震源的上行P波。

PnPn:Pn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PgPg:Pg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PmP:P波在莫霍面外侧的反射波(即反射波,原来的P11或者PM)。

PmPN:PmP的多重自由表面反射波;N为正整数。例如PmP2表示PmPPmP。

PmS:P波在莫霍面外侧反射为S的波。

Lg:在较大区域距离(震中距较大)处观测到的、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S波反射及SV到P和(或)P到SV的转换波叠加而形成的波。最大能量以大约3.5km/s的群速度传播。

Rg短周期地壳瑞利波。

近震记录的特征

Δ40km:通常记录到的地震波只有直达纵、横波,对应的震相为Pg、Sg;由于震中距很小,Pg波的周期很小,通常的周期约为0.05~0.2秒,Sg的周期为0.1~0.5秒;记录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不到1min。

40kmΔ70km:通常能记录到直达纵、横波和反射纵、横波,到达的顺序为Pg、PmP、Sg、SmS;反射波的周期与直达波的周期相近。

70kmΔ120km:通常当震中距70km时就会出现全反射现象,即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折射角大于90°。从而导致70km至110km段内的反射波能量很强,记录图上PmP、SmS的振幅远远大于Pg、Sg的振幅。理论上当入射角等临界角时就将产生首波,所以该段内还有来自莫霍洛维奇界面的首波,只是由于其能量极弱且比直达波传播时间长,所以被淹没在直达波的续至区内,无法看到。

120kmΔ500km:随着震中距的增大,首波将作为第一震相到达,这一距离通常大于120km。

这一范围内到达的波的顺序为PnP、Pg、PmP、SnS、Sg、SmS,波的周期也有所变化:Pg的周期为0.1~1秒,Sg的周期为0.5~2秒,PnP的周期为0.5-3秒,SnS的周期为2~5秒。PmP、SmS的周期略大于Pg、Sg。

震中距300km以后,反射波将不易识别。

500kmΔ1000km:震中距大于500km以后,主要震相为PnP、Pg、πg、SnS、Sg、Lg1、Lg2。这段的特点为短周期面波逐渐发育,振幅大,占据记录图的主体位置;所有震相的周期都明显增大,各波的频率特征展示的较好。

深震记录特征

面波的能量由强到弱,逐渐在记录图上消失;

核面波及深震震相呈现尖锐的脉冲波型,且只持续1-2个周期;

各震相明显较变尖锐且衰减快。

当震源深到上地幔低速层之下,则没有5°——16°的“影区”;类如SKS与S交替等波的交替点也有所提前。

文档评论(0)

寒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件大家都可以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