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5.三礼《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docx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5.三礼《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

05.三礼·第五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1.全文思路2.知识梳理3.内容概括

4.思维导图5.内容解读6.真题演练

一.全文思路

作者从“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引出了儒家的礼的“三本”(荀子所说),而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儒家的治世之道——礼治主义。之后,作者向我们阐述了儒家“礼治”的内涵。其一方面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是“教人恭敬”的宗教仪式,还有一方面可以说是“风俗习惯”。其后,作者阐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儒家所崇尚的“礼”的其中一部分“不一定能通乎人情”,缺乏意义,束缚人心,成为了“伪礼”,而这种“礼”被《老子》所批判。接着,作者点明了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便是“乐本”。同时强调了“乐”在治世上的重要作用。只是到了战国时代,空有悦耳,却没有“乐意”,“乐”废矣。最后,作者阐述了“礼”典籍的发展过程。(主要谈“三经”和《礼记》

二.知识梳理

1.《三礼》定义:

儒家经典《礼记》、《仪礼》、《周礼》的合称。

2.“三本”:

“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3.礼治:

(1)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2)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3)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

4.“礼”的发展过程:

汉代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

(1)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2)《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称《礼记》,多半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三.内容概括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根本是“礼治”,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那什么叫做礼治呢?儒家说每个人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次序,是所谓“天地君亲师”等,这便是礼治主义。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规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礼也是王道的一部分。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是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的,因为乐的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

四.思维导图

五.《三礼?第五》解读

1.礼的本源和本质。

第一段着重说本源。本源就是“天地君亲师”,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命的本源、政教的本源和家族的本源,包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说“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是说儒家想用礼来治理国家,所以这种思想叫做礼治主义。

第二段着重说礼的本质,其本质就是一套政治制度。如何用礼来治理国家呢?文章介绍得简明通俗。就本质上来说,就是明贵贱,定尊卑,分亲疏,别上下,序长幼,于是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礼的核心。“天地君亲师”这顺序是不能乱的,尊卑要有别,长幼要有序,亲疏要有分。从这样的制度中不难感受到等级的森严,使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说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也只能认为是孔子的最初的良好愿望吧。到后来,“有时候保不住性命”中的“有时候”要改为“常常”了,到了鲁迅那里,就成了“吃人”的礼教了。

这看似很坏的礼,古人怎么都能认同呢?文章第三段说明了原因。

“天地君亲师”的尊卑排序,首先源于古人对天地的崇拜。人们信仰天,认为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天有什么赏罚的旨意,就会显示祥瑞或凶兆。天子,就是天的儿子,顺承天意行使权力。所以我们看古装剧,往往听到圣旨的前几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表示皇帝是受命于天,秉承气运,君权神授的真龙天子。古人对大地的信仰同样是由于大地的神奇力量。所以天子祭祀天地、祭祀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样“天、地、君”按次序排下来就是亲和师了,都是同样的道理,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天理”。这些礼,都是可以说是宗教仪式,让人心悦诚服,虽说让人感恩怀德,但还有畏威(对权力的惧怕)的成分。

第四段是讲礼是如何指导普通人事的,也就是说,礼是如何具体处理普通人之间关系的。总的来说就是借助一套套繁琐的程序形成各种秩序和规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