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题资料带详解(北师大版).pdf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题资料带详解(北师大版).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题资料带详解(北师大版)

简述《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的基本内容

三纲领:

1.明明德

首先明德是指个人禀受于天的,至灵洁而不被尘世污染的本性,

它能够与天地之间想通。

明明德在于将人的这种天然的自性善性发扬光大,使其达到道德

自律,行善避恶,这并非社会施加于人的义务,它是人内在的道德自

觉与天然本性,说明人性是向善的。

2.亲民明明德之后,我们要帮助别人将这种善性的天性发掘并发

扬光大,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去除“旧染之污”,“抚起至新之民”,

以身作则,教化万民。3.止于至善

前两者的目标,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至善指的是心灵上最

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之间的相和谐统一,以此为目标,是

每个人在其不同身份时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也等于永无止境的期许,

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升华。

八条目:

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要求解决认识

的问题,学习伦物与正理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这是对先秦儒家的学习

起点与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与追求。

【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

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

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

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

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正心修身

【1.诚意】指人的意念诚实,动机纯正。让人在求知与做人的道

路上,做到“慎独”并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

后意诚

【2.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对人认知与道德活动的影响,不为物

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3.修身】就是要求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与别人的

相互关系之中在认识,要求和提高自我。做到提高自我,养成人的综

合品质。所以说它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这是八条目中的核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齐家治国平天下

推己及人,一方面具有明显的政治烙印,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完善

的最高境界(至善)。

【1.齐家】是一个施教的过程,既成为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

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小的分化,只有教化好自己

家庭的人员,才能教化人民。【2治国】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实

行德治,是齐家水平上的扩大与深化。

这要求统治者要以仁、敬、孝、慈、信去教化人民,使仁爱之风

充满全国。

【3平天下】是最高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

平。这是治国的深化与扩大。

总:由浅至深,循序渐进,互相衔接,对儒家传统为学之道的概

括。

2.简析《中庸》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道,修道之谓教”思

想。

此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A.性是天所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循着这种性前行就是道,修

治此道就是教。教育的本质就是遵循天命之性加以修养,使之合于道

的过程。

B.指出了人的“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秉性。“率性”即循性而行

就揭示了人的这种天赋秉性具有趋向性(是趋于善的意图的)。教育

的作用则是在于“率性”,顺着先天的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

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C.“道”即人性的保存与发扬需要人的

主观努力,即是教育。因此先验的善需要经验的学,而善又是学的一

种自我实践过程。即是我人的这种善性的保持与发扬,是有待于教育

的作用的。

3.孔子创办私学的历史意义

历史潮流:私学的兴起,适应了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为他们提

供了新思想,新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为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提供了思想基础。

文化传播:私学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从“学在官府”到

“学在四夷”的转变,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局面,使

学校从王宫官府中局部解放出来,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将

掌握文化的权力下放到了民间,这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育对象:孔子首倡的“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得到长足发展,从传统的“六艺”以及针对贵

族子弟的军事政治教育发展扩大为各家

文档评论(0)

151****57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硕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