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pdfVIP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国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疏通文意,扫除文言障碍。

2、学习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合作交流,难句探究。

2、自主探究学习本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其人

1、猜谜识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

“三父子”指的是______。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

2、苏洵的故事: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他少时不爱学习,二十七岁才始知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古

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

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

一久,读之益精,胸有文思,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

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

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通文意

活动安排: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不会翻译的疑难语句,每一小组指定一

位负责人,组织讨论,若最后还有不会翻译的语句,每组选一句最难的语句,由负责人起来

交流。

示例: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使后省略宾语,可译为自己。为……所:表被

动。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如果凭着如此广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又自取下策跟从六国败亡的旧

事(重蹈六国灭亡的覆

辙),相较之下还不如六国了。

(三)整体感知:明内容

活动安排:用删减比照法研读语段文字。大屏幕提供删改语段,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

有什么变化?孰优孰劣?

播放幻灯片: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研读与讨论后,明确:共6处被删减或更换。

(四)文本研读:理意脉

活动安排:小组合作,用质疑探究法分析上述6处为何不能删减或替换。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引导问题:首句中心论点的语言表述有什么特点?为何再提出两个分论点?两者能否

颠倒顺序?)

要点:“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弊在赂秦”正面

肯定的确凿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未排除“弊

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论述逻辑性受损。

(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要点:此句以设问呈疑,代读者提问,而径自作出回答,对论点进行了补充,从而把论

述向前推进一步。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从“赂者”和“不赂者”

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容不得人反驳,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增强了事理逻辑性。因为

“赂”是主要的,“不赂”是次要的,所以不能颠倒顺序。

(3)“齐人未尝赂秦……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引导问题:为什么第2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而第3段则将齐和燕赵分写?

在分写齐和燕赵时使用了哪些不同感情色彩的词?流露出怎样的态度?)

要点:楚、韩、魏对秦的态度与所得后果一样,故合写。齐、燕、赵都是未直接赂秦而

成为赂秦的间接受害者,所以也归为同类。但是,不赂秦的三国

文档评论(0)

158****74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