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说到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

成的,包括他们的饮食方面,服饰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礼,这些都是

很有特点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吗?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公元六世纪,哈萨克部族的咄陆部就在塔城、额敏一带活动,十

三世纪后,居住在额敏河流域的哈萨克部落有乃蛮、克烈、乌克斯、

咄陆等部。十七世纪末,西部蒙古族准噶尔部与哈萨克各部因争夺草

场发生战事,县境内哈萨克人被迫向西迁移,哈萨克人口剧减。

以前的哈萨克人过着游牧,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较大。

十九世纪中叶,一部分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俄国哈萨克人

迁入塔城额敏一带,和丰、阿尔泰的哈萨克人先后迁至额敏所属的玛

依尔、加依尔一带居住。1929年,苏联境内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

的哈萨克人又一次大批迁入中国境内,一部分在额敏定居。1943年,

额敏县内哈萨克人达32222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无

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少数贵族及宗教上层掌管着经文,

他们把子女送往外地读书,大多数牧民与教育无缘。新中国成立后,

哈萨克族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哈语中学9所,在校生4085

人,17所,在校生5522人,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

率已达到100%。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时

进寺礼拜。哈萨克人崇拜太阳和,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

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哈萨克族过去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以

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经

腌制、风干的肉和马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便于储存。主食有炒米、

馕、馓子、包尔沙克、抓饭、面条、油饼等,奶制品有奶疙瘩、奶酪、

奶油等。喜喝用砖茶加牛奶和适量的盐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营养

丰富,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饮料。

过去的哈萨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

用。男子多穿用白布做的衬衣和长裤,冬天套以坎肩、短大衣,再套

袷袢(棉衣),戴狐皮尖顶四棱皮帽。妇女喜穿连衣裙,年轻女子的连衣

裙下摆有二到三层褶子,色彩艳丽,领口袖子绣有花边,胸襟上饰有

银元等饰物。少女喜戴小花帽,以珠子玛瑙作装饰。新中国成立后,

年轻人服装紧随潮流;男子穿西装、夹克衫,妇女穿西装套裙,只有节

日时才穿传统服装。

哈萨克人在婚嫁上,提倡本民族通婚,但血缘须隔七代以上。婚

姻有浓厚的买卖婚姻色彩,男方须交足够的彩礼,方能迎娶,新中国

成立后,这种现象有所好转。近几年,索要彩礼现象又有所抬头。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按伊斯兰教礼仪进行,一般是人死后隔天埋

葬,葬前要请毛拉、阿訇为其诵经,尸体洗浴后用白布包裹,不用棺

木,抬到墓地挖穴土葬。葬后7天、40天和周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称过“乃孜尔”,进行缅怀和悼念。

哈萨克族的小男孩一般5-7岁要举行割礼仪式,即割除少部分生

殖器的包皮,并大宴宾客。

哈萨克人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哈萨克

人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赛马和摔跤活动。

哈萨克族舞蹈

黑走马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

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

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

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

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它的来源,在哈萨克族民间

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

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马。小伙子历尽种

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

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

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马的整个过

程。从此,以骑马为题材的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时矫健姿态的卡拉角

勒哈舞蹈便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

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

的风格。女性的动

文档评论(0)

150****61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硕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