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融合课程开发的实践创新 .pdfVIP

职业院校融合课程开发的实践创新 .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职业院校融合课程开发的实践创新

作者:姜汉荣

来源:《职教通讯》2022年第09期

摘要: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职业院校课程

开发还存在课程内容偏于单一学科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吻合度不够,开发主体以职业院校教师

为主、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度不够,课程的应用场景模糊、面向未来的确定性不够等诸多“不

融合”问题。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职业院校融合课程开发把企业生产与学校课程相融

合、把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相融合,实现了课程目标、内容、情境、过程、评价以及课程开发

主体的多维融合,促进了学生解决综合性生产任务和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融合课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职业院校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苏教名家专项课题“中职融合教学体系

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JMJ/2021/14)

作者简介:姜汉荣,男,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讲师,江苏省

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9-0011-0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课程定义为:“为完成预先确定的

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目标可以是为进行更高

级的学习做准备,取得从事某种或数种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增长知识及理解

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路径的背景下,职业院

校的课程开发同样应该兼顾多重目标,但重点还是应立足类型教育的特征,突出促进就业的导

向,以优先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因此,如何开发能够

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课程,值得学界和职业院校深

入探索与实践。

一、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融合”问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这是职业教育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统领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领域。

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同样需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科学组织、有序推进。但遗憾的

是,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仍然存在一些“不融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培

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开发的内容偏于单一学科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吻合度不够。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

应以应用性知识、技能为主,主要服务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综合性任务和问题,吻合度不够的

症结在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偏向于单一学科的线性思维,而生产中的任务和问题,比如一个

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或者生产中遇到的机械故障,却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运用到多学科的系

统思维。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即使是连续的,也有可能导致学生难以获得综合运用多学科知

识、方法、技能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完成综合性生产任务的效率,延长了学生的生产岗位适应

期。因此,跨学科开发课程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度不够。有学者认为,职

业院校课程目标定位偏低、课程开发缺少企业参与、项目任务与企业差异较大等问题突出,制

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实践中也是如此。部分职业院校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固守本位

思想办职教,在课程开发中以本校本专业教师为主,使得所开发的大部分课程仍以系统的学科

知识为主,体现的是教师立场和基于教材的“教”的思维,而不是学生立场和基于生产实践的

“做”的思维。行业企业人员的日常经验恰恰就是基于生产实践的“做”,或者说是基于行动导向

的知识。由包括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在内的多主体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促进

课程开发由“教”到“做”思维和立场的转变,使课程更贴近学生和生产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

校企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提高生产知识、方法、技能传递的效率,在课程中及时融入已在生

产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知识、方法、技能,加速技术迭代,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是课程开发的应用场景模糊,面向未来的确定性不够。目前,职业院校所开发的课程大

多数只是对原有学科知识的简单再加工,仍停留在传递学科知识的层面,课程开发的应用场景

不清晰,学习者无法区别和确定知识、方法、技能的真实指向,使得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模

糊、混沌,应用性不强。而要跳出原先的课程窠臼,职业院校必须顺应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文档评论(0)

162****6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