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在规范与经验之间——法律解释语言的语用学指向研究.pdfVIP

在规范与经验之间——法律解释语言的语用学指向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规范与经验之间——法律解释语言的语用学指向研究

在规范与经验之间——法律解释语言的语用学指向研究内容摘要:

语言源自于人的需要,在语言的语义学、语形学和语用学三重功能中,

语用学更能呈现语言的功效。法律解释依语用为中介在规范与经验之

间进行目光流转,不仅需要语义学和语形学的逻辑保障,更需要语用

学的意义和有效性保障。建立在人类生活世界共同背景下的理解,为

此提供了普遍一致性的基础。关键词:规范,经验,法律解释,语言,

语用学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的增长,人通过将主体—客体相分离的视阈来

获取科学和真理显得日益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经验的传

承。立基于这种认知模式,虽然可以获得客观知识的增长,却在无形

中将以人类共同认知为基础的规范形成和适用过程给忽略了,确立了

以客观规律取代主体间的共同认知规律。笔者在此将重点探讨如何将

以语言为中介的法律解释活动在规范与经验之间予以还原。

一、语言的语用学指向立基于主体间性的认同

人之所以创造语言,是为了满足人自身表达的需要和人与人之间

交流的需要。[1]在此首先应该将言语和语言予以区分。言语作为一种

更宽泛的意指方式,可以包括语言及其他传情达意的方式,诸如眼神、

手势等;而语言则主要与声音和文字相联系。语言在最初阶段,需要

确定每一个不同的发声与某个词的对应关系,同时赋予这个词内在的

涵义。这可以从孩子学习语言的实践中获得佐证。父母或老师往往指

着对象,将孩子的注意力与具体形象相对应,同时说出一个词——这

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谓的“指物定义”。[2]就这种学习方式,至

少可以得出如下推断:一是语言是习得性的;二是语言首要的任

务是物与词的意义关联。

语言实际上拥有三种功能指向,即语义学的、语形学的和语用学

的,其中后者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3]语义学所指称的对象、语形

学所指称的语言逻辑是作为习得性的语言的显相,而语用学所指称的

指号与指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则是隐相,是需要人通过认知与意志活

动去挖掘的,这或许也是卢梭认为语言非起源于需要的原因所在。毋

庸置疑,语言确定地从需要中产生,对语言的运用从根本上是为了人

的生存、交往、发展的需要。如果语言丧失了语用学的功能,那么将

最终失去人类行为的意义所在。诚如萨林斯所言:“假如要严格按照

‘语言’的模式,将结构/符号分析引进普通人类学,那么,失去的就

不单是历史和变迁,还有实践——世界中的人类行为。”[4]那么语用

学的根本意义何在呢?无论从目的论或认识论的视角出发,人在社会

中的行为无疑带有某种目的存在,意即无论人们是为了认识世界或改

造世界,这其中本身已包含了某种内在的目的,即使是人们的交往同

样可以满足自身精神的愉悦、物质的利益等等。因此在哈贝马斯看来,

语言在取得以言行事的效果之外,更隐含了以言取效的效果。[5]这也

正是笔者在此力图将语用学意义转向法律解释的目的所在。

在人类认知实践活动中,对人类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主体—客

体二元分离的认识论。基于这种认识论,人们通过观察感性材料,通

过反思获得对客观实践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自然科学取得进步的关键

所在。但是这种认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却不完全适用:一则因为在社

会科学领域中是人与人的对话,而非人与物或事态的孤独对话;

二则如阿佩尔所言:“上述要求只能意味着,社会必须分裂为被控制

者和控制者两方。”[6]这明显与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自然

科学需要证实或证伪,这是一个关于真理的问题,虽然是一种向绝对

真理渐进的观察,但终须在局部的历史进程中确证相对的真理。然而,

我们对于事物或事态的区分,不仅局限于真与伪,而且还包涵了意义

与无意义、有效性和无效性之区分。后两者是针对主体间性而言的,

例如一种语言是否对其他主体产生认识的影响——称之为有意义或无

意义;如果语言对其他主体的意志产生了作用,促使其他主体作为或

不作为某行为——称之为有效性或无效性。因此可以看到,语用学根

本上立基于主体间性的认同。

人是生活在意义之网中的动物。[7]人与事物或事态的意义或有效

性,是通过主体间性的认同而达成的,因而需要有一种基础性的共同

背景来促成主体间的理解。[8]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知识(经验)

还是具体的历史的语境,都成为意义之网中的构成,因而对于抽象于

生活世界的规范需要在一种共同背景下的解释性认知来加以完成,而

语言的语用学指向无疑起着中介性的作用。

二、法律解释与语言的语用学之关联

现在让我们返回到法律的层面,深入考量一下语用学在法

文档评论(0)

199****2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小学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