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明代方剂学的发展特点
姓名:李廷振学号专业:中医内科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对文教卫生事业的重视,为医学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环境;科技进步,中外交流与频繁的战争又从不同角度推动着
医学的发展。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不仅出现了我
国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及方剂学专著《医方考》,而且在方
剂命名、方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
等方面,均有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明代方剂学通治方剂型方书发展
方剂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集中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
髓,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特点。方
剂学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某些成
就与特点。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在方剂命名、方
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等方面,均
有发展和变化。
1.方剂学分类体系的初步成熟
从方剂学分类体系而言,宋以前以病(证)统方的方剂归类虽然具有一定的
临床适用性,但不能完成对日益增多的方剂的归合;《伤寒明理论》在中药
“十剂”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制方之体”的概念,隐含了方剂类别的重要问
题,却没有对方剂进行归类;宋金元时期部分医家开始注重从方剂学的角
度出发探索方剂的分类,但从知识系统化来看,方剂在明以前基本上仍附
属于临床各科或病证。明代除继承前代的方剂分类法外,出现了按剂型及
资料
.
组成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张介宾创立的“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发展了
功用分类法。这些分类法的共同特点,是开始致力于从方剂本身内部性质
对方剂分类进行研究。同时,部分医家发现单独使用一种分类方法难以囊
括众多的方剂,因而出现了将病因、病证、病位、剂型、功用等分类法加
以综合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按剂型分类者,如戴思恭《证治要诀类方》
将剂型分为汤、饮、丸、散、膏、丹6种,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则将《伤
寒论》113方归为汤、散、丸3类。按方剂组成分类者,以王良璨《小青囊》
与施沛《祖剂》为代表。王良璨的《小青囊》选取仲景方及元明两代名方
共39首作为主方,并由主方演变出339首化裁方。施沛的《祖剂》以《黄
帝内经》、仲景方为祖方,次取《局方》及金元诸家医方,推其演变,溯源
穷流,比类相附。载历代名方843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68首。
这种简单的综合分类法的出现,是明代医家的大胆尝试,为清代汪昂《医
方集解》所创综合分类法提供了思路。
2.方剂命名的多样化
方剂之有方名,早见于《黄帝内经》。通过方名反映方剂的功用主治、方
旨大意以及医药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关系者当以仲景《伤寒论》为始,
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选取其中20方,加以方解,并对其中约半数之方
的方名进行了诠释。
明代方剂数目繁多,其命名亦趋向多样化,主要从方剂的组成、功用、
制法、用法、形态特点等角度命名,有些方名立意于宗教文化、哲学思想、
典故传说等,并出现了综合命名的方法。如《外科正宗》三品一条枪,所
言“三品”,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3种主要药物,“一条枪”指本方
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
资料
.
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又如《证治准绳》伊尹甘草泻心汤为甘草泻心汤
的异名,王肯堂在原方名前冠以伊尹,别具匠心,不仅包含了“主药”甘
草、功效“泻心”,而且结合“国老伊尹有疗君心痞病之能的传说,更突
出了本方“消痞”之功。
3.制方理论的新发展
明代医家对君臣佐使制方原则有了新的认识。何瑭指出“主病者,君
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及引治病之药至于
病所者,使也”。界定了君药、臣药的含义并进一步明确佐药和使药的
作用,增强了君臣佐使法则的可操作性。明代医家对于方剂中君、臣、
佐、使诸品的应用亦更为活,君药数量由一种增至数种,甚或以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