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病例分析—— 一例慢性胰腺炎抗菌药物使用分析.doc

病例分析—— 一例慢性胰腺炎抗菌药物使用分析.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例慢性胰腺炎抗菌药物使用病例分析

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因“右上腹痛5天”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无活动右上腹隐胀痛5天,无放射性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腹泻,黑便,无畏寒,发热黄疸,无尿频尿急痛及血尿,来院就诊。B超示胆管梗阻,胆总管下端异常回声。查体:T:36.2℃P:90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神清,一般情况尚好,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心肺(-),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入院后辅助检查:腹部CT:①肝,脾未见异常;②梗阻性肝外胆管扩张,伴胰管扩张;梗阻平面位于肝脾胰壶腹近端;梗阻原因考虑肝胰壶区域结石可能性大;③左肾多发性囊肿。肝胆增强CT:①肝门胆管,胆总管扩张,原因?炎症性?结合临床;②主胰管扩张;③胆囊扩大积液;④肝右叶后下段钙化;⑤肝右叶后上段小囊肿;⑥左肾小囊肿。腹部B超:胆道扩张,胆囊积液,胆汁淤积,胰头回声杂乱,主胰管扩张。血常规5月9日:WBC5.31*10^9/L、NEU3.42*10^9/L;5月13日:WBC5.56*10^9/L、NEU4.04*10^9/L;5月22日:WBC2.74*10^9/L、NEU1.58*10^9/L。生化5月9日:AMY119U/L、LPS147.6U/L;5月13日:AMY763U/L、LPS403.9U/L。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诊断为:1.慢性胰腺炎;2.胆管梗阻待查。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5.10-5.22:“头孢匹胺2.0givgttq12h”,5.23-5.28:“头孢哌酮舒巴坦3.0givq12h”联合

二、讨论:

患者因“右上腹痛5天”入院,入院后经CT、B超、生化等检查确诊为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极易并发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后期易发展为胰腺化脓坏死,并发腹腔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因此须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胰腺炎时细菌的来源主要因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肠道菌谱失衡致某些致病菌生长繁殖从而发生肠道细菌易位。胰腺坏死并发化脓感染的细菌种类较多,最常见的为肠道G-杆菌。近些年研究,胰腺感染的菌种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肠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奇异假单孢菌、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脆弱类杆菌等。近年来真菌(念珠菌)感染有所增加。胰腺炎合并感染时死亡率甚高。因此,在急性胰腺炎时怎样正确的使用抗菌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胰腺炎对抗菌素应用的原则:能透过血-胰屏障;能在胰腺组织内形成有效浓度;能有效的抑制已知的致病菌。由于胰腺炎并发感染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并非单纯的腹腔内感染,并常为复数菌感染,革兰阴性、阳性菌的混合感染、双重感染,目前认为胰腺炎病人常伴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导致内源性细菌感染,其主要感染途径为“肠道细菌易位“包括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动物实验已证实,结肠内细菌透壁进入腹腔后可由门静脉系统进入胰腺及周围组织。已有研究表明,碳青霉烯类、部分三代头孢、喹喏酮和甲硝唑能够透过血胰屏障,且能很好覆盖胰腺炎致病菌。

本患者选择头孢匹胺2.0givgttbid(5.10-5.22)抗感染治疗,头孢匹胺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杀菌力,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力,对β内酰胺酶相当稳定,且能很好的覆盖胰腺炎致病菌,并且在胆汁及胰周浓度较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下降(5月22日复查血常规:WBC2.74*10^9/L、NEU1.58*10^9/L),怀疑由头孢匹胺所致不良反应。逐停用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3.0givq12h”联合“左氧氟沙星0.3givgttqd”继续抗感染治疗。

头孢匹胺的一般不良反应为皮疹、荨麻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血象异常发生率也较高;严重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1]、急性肾功能衰竭、伪膜性肠炎、间质性肺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等。头孢匹胺有致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引起白细胞、粒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为[2]:(1)粒细胞生成受抑:见于应用抑制骨髓的药物及离子射线照射后。(2)免疫机制:多数患者均有既往服用药物史,当再次服用时,出现免疫反应导致粒细胞破环,具体作用方式如下:①免疫复合物吸附于中注粒细胞表面产生抗粒细胞抗体;②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与中性生粒细胞膜结合,诱发针对上述抗原的抗体,继之活化补体,杀灭粒细胞;③诱发自身抗体。(3)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既往有结缔组织病、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年老女性易于发生。逐停用头孢匹胺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3.0givq12h”联合“左氧氟沙星0.3givgttqd”继续

文档评论(0)

130****2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