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5课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5课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单元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内容分析:

分析课文,抓住时间、地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切领悟课文。

语言运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思维能力:读懂课文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审美创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盛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

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活动流程:子任务二: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怀

环节一:研读文本,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生词,下面听写词语:严肃清晰抱负胸怀赞叹

表情忘怀果真非凡左顾右盼

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

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研读文本,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一)阅读第一部分(1-10自然段)。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2)交流、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分享讨论结果。

1.面对魏校长的“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有哪些?

预设:“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以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文中的“严肃”和“干脆”分别说明了校长和同学怎样的态度?

预设:①“严肃”说明了魏校长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庄重的,值得讨论的。

②“干脆”说明了这个同学的回答敷衍了事,并没有严肃对待魏校长的问话。

3.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这位同学是谁?“清晰而坚定”写出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怎样的心态?

预设:①“这位同学”是周恩来。②“清晰而坚定”写出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的铿锵有力,态度认真而坚决。

4.魏校长听见周恩来的回答,有怎样的反应?

预设: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周恩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得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高兴地连声赞叹。

5.“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说明了魏校长怎样的心理状态?

预设:“为之一振”写出了魏校长内心的震撼,“追问”写出了魏校长难以置信的样子。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魏校长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是对魏校长的心理描写,把这个孩子的年龄和志向作对比,表现了这个孩子抱负的远大和胸怀的博大。

6.这个发出豪言壮语的男孩后来成为什么?

预设:周恩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7.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

预设: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对这位同学的回答赞许有加,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

(二)阅读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跟他说了什么?

预设: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思考、交流:少年周恩来听了伯父的话,有什么反应?

预设: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3.同桌交流、然后回答:面对周恩来的疑问,伯父又是什么反应呢?

预设: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接着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4.讨论:和伯父的对话中,什么让少年周恩来难以忘怀?

预设:“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他难以忘怀。

(三)阅读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

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租界繁华热闹?

预设:对租界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与别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别处的萧条冷清、破败不堪。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富足,中国人却很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本文叙述的第三件事,请抓住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来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时间:一个星期天。

地点: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主要人物:中国妇女。

次要人物:周恩来的同学和围观的中国人。

概括:一个星期天,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侮却没处说理,从而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集体探究、然后选出代表回答:

(1)使周恩来立下“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