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范文(8篇)
1.一天,两个挑着担子的年轻农夫,在一段田埂上相遇了。田梗很窄,担子很沉,无法各行其道,要想过去,就得一个人作出让步,要么第一个挑着担子退回去,再累得一身汗;要么第二个挑着担子下到田里,沾得一身泥水。两个年轻农夫都不愿意,就这么陷入了僵局。这时又来了一个中年农夫,怎么办?中年农夫主动下到田里,对一个年轻农夫说,“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他不就过去了吗?”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躬身入局,挺膺负责
曾国藩有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三个农夫的故事,就是对这句话的最佳阐述。
试想想,倘若中年农夫不是躬身入局,而是置身事外,就算说破喉咙,或许也无法让两个年轻的农夫停止“顶牛”,田埂上也会继续阻塞,无法通行。如此,年轻农夫耽误时间,中年农夫也只是图费口舌。由此可知,在局外呐喊议论,毫无意义。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才能高效快捷地解决问题。
然而,放眼现实,总有人喜欢做加缪笔下的默尔索,成为“局外人”。像尘埃一样,漂浮在空中,自然可以“自由洒脱”。然而,这也让他们的人生,承受着昆德兰所言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变得狭隘逼仄,并无太大意义。相反,愿意躬身入局者,可能要身负重任,踽踽独行。然而,也因为重任的存在,他们的脚步将变得坚定、踏实,一步步行稳致远。
回溯历史,王阳明面对宁王之乱,没有挂冠而去,而是积极谋划,调兵遣将,迅速平定叛乱,确保了南方的稳定;曾国藩面对社稷危局,没有置身事外,而是主动出山,组建湘军,最终攻破天京,立下盖世功勋。放眼当代,“天眼之父”南仁东,在贵州大窝凼躬耕十多年,躬身荒野,为建造大国重器“天眼”呕心沥血;“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众多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他们以躬身入局的姿态,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身为青年,我们本该向榜样学习,扎根时代土壤,主动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然而,一些青年偏偏喜欢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抑或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原因就在于,相比于置身事外的轻松,躬身入局无疑更加艰难。毕竟,后者需要挑担子,担责任。但正如没有负重的空船最容易被风暴吹翻,没有负重的人生,也容易被困难轻易击垮。青年必须选择躬身入局,在攻坚克难中壮筋骨,长才干,拓视野,进而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勇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只是一个戏台。愿你我成为参与其中的演员,而不是置身事外的观众。只要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便能高效解决事情,奋勇大步前行,成为舞台上最闪亮的明星,收获绚丽的鲜花和雷鸣般的掌声!
2.有人认为要先知后行,也有人强调先行后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以知促行,以行增知
有人认为要先知后行,也有人强调先行后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我更认可王阳明的观点。知与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应该相辅相成,合二为一。明智的人,要知行并重,知行合一。
回溯历史,总有人觉得“知在行先”。北宋理学家程颐曾说:“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然而,过分强调“知”的先行作用,往往会忽略“行”,导致“重知轻行”的结果。与此相仿,过分突出“行”的价值,会得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结论,也容易误导人们以为“知”无关紧要,进而一味蛮干。这样做,均不可取,也不符合现实的需要。
现实中,知与行,就像是硬币的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旅行、生活,都是知与行的统一。就以干事创业为例,都是在干中学,又在学中干,知与行同时存在,互为表里。对此,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用眼睛和脚来形象概括“知”和“行”的关系。他说:“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由此可知,知与行,没有先后,也不能分轻重,两者同时发生,缺一不可。唯有知行合一、知行并重,才能正确认知和把握好两者关系,进而做到以知促行,以行增知。
对于以知促行,以行增知,王阳明有过绝妙的比喻。人之一生,譬如远行。走在路上,对路会有不同的认知。若路平坦,可以疾行;如路崎岖,不妨缓行。走路久了,会意识到天气对路况的直接影响,也能根据头一天的天气状况,预判后两天大致情况,进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一路前行,风雨无阻。这个行路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以知促行,以行增知。
人生路漫漫,以知促行、以行增知也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要一丝尚存,这个过程就要不断延续。对此,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文档评论(0)